一首叙事诗,两代南农情!














看梧桐叶落,听钟山传磬;忆往昔峥嵘,似青春依在。他们中,有一群人,于南农成长,心系南农,用满腔热忱沐浴子辈,将校园生活汇编成诗,供两代人传颂,赓续南农精神篇章,孕育两代农情贮心间。
岁月失语 弦歌不辍
“爸,我是你的学弟啦! ”2023 届南农公管新生张书睿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无比,这一刻,他和爸爸不仅是父子还是校友。
张书睿的爸爸 20 多年前在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学习, 十年前又重新回到南京农业大学攻读了在职研究生, 对南农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感慨道:“南农已经毕业的我,没想到 20 多年后,自己的儿子怀揣着梦想也走进了南农校园,这真是我们父子和南农的缘分,更是我们之间独特的情结。 ”
学习之余, 张书睿就经常听爸爸讲起在南农上学时的故事。 公管院所在的逸夫楼,是南农的地标性建筑,张书睿父亲的 MPA 课程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还有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处处可见勤奋刻苦、青春洋溢的南农学子。年少时,张书睿就对南农充满了向往,到了填报高考志愿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农。
天高海阔万里长,华夏少年意气扬。从小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张书睿心中也种下了一颗南农的种子。 “接下来我将好好学习,积极参加实践,希望未来能在南农公管院,续写父亲的旧故事,开创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他将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开启属于自己的南农公管生涯。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自打记事起, 朱贝宁就对南京农业大学怀揣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她家离南农很近,从窗户往外可以清晰地看到校园里高大的树木、特色的建筑和忙碌的师生们。每当和妈妈聊到南农时,妈妈的话语中总是充满着热爱和敬仰,这让她对南农更加向往。 “我喜欢和妈妈一起漫步校园,在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壤上, 感受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青春的活力。 我曾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南农的一部分,而今天,梦想终于成真了! ”
“考进了南京农业大学,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我妈妈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是我学术梦想的起点。在这里,我不仅可以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 还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朱贝宁表示,在妈妈的母校学习,她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她将以妈妈为榜样,传承上一辈勤奋、刻苦、坚韧的精神,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漫步在南农的校园里, 朱贝宁对未来的大学生活信心满满。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我会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放弃追求卓越的信念。 我会用我的智慧和勇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南农见证了朱贝宁妈妈的成长奋斗历程,也将成为朱贝宁努力追梦的地方。
意气风发 青春奋进
1997 年的夏天,杜珂昕父亲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在这里,杜珂昕的父亲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专业的知识, 还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有着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同学们。 他们一起在大学的校园里学习拼搏、 挥洒汗水、奋斗青春。
毕业后回到家乡, 杜珂昕父亲成为了地方土地管理战线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保护地方土地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多次得到市县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表彰。
从小杜珂昕父亲就教育女儿诚信做人,诚实做事。他不仅是这样说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他更是这样做的,待人接物真实诚恳,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这与南农对他的教导是密不可分的。 2014 年,9 岁的杜珂昕跟随父亲参观南农校园,见到了记载时光的梧桐树、承载朗朗读书声的主楼、运动场上挥汗如雨的少年, 感受到了宿舍里互帮互助的同窗情谊和校史馆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处不诉说着南农的“诚朴勤仁”。南农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杜珂昕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并对南农心驰神往。
人生的序章,始于初秋,从远方而来,奔赴下一场诗与远方。 现在,杜珂昕真正成为这个熟悉的校园的一份子,心情不言而喻。 “感谢父母的谆谆教诲,感谢一路以来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我会在这里施展才华,享受青春赋予我们的活力,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 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做一名不负明天伟大梦想的南农人! ”
时序轮转 初心仍在
过去, 秦秀云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就读,在动物科技学院,他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留下了深厚的感情。毕业后,秦秀云选择了与自己专业适配的饲料行业,在那里耕耘出了累累硕果,他说“在我们这,只要说是南农的毕业生,同行都会表现出极大的认同和尊敬,这也对我的就业升职助力颇大。”同时,秦先生还称赞道,南农校友会组织不仅做到了资源共享、诚意互助,校友会成员之间还亲如家人,让他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社交人脉等方面都受益颇丰,一届南农人,便是一生南农人。
带着这份对南农深厚的感情,始终希望儿子同样能进入南农这个大家庭,感受南农的亲切温暖和特殊情怀。 他对自己的儿子秦子咏寄予了“善良正直,自强自立,勇于探索,快乐工作,热爱生活”的期待。 当然,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殷殷期待,于今年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后浪推前浪,儿子秦子咏又顺利考进了“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带着“用生物造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热忱探索着充满生机的校园。
南农这所沉淀了 100 多年的优秀高校, 曾经托举起1996 年秦秀云的青春,也正为 2023 年秦子咏的青春奠基。正值南农 121 岁生日, 秦氏父子由衷献上最真诚的祝福:“希望南农早日建设成为农业特色世界一流高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农业难题,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恭贺南农生日快乐! ”
言传身教 播种情结
2023 级新生张逸飞的母亲是南农 1994 级信息管理系的学生,短短四年南农求学时间里,给她留下了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一段时光,这里的老师、同学,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她非常感恩母校老师们的教诲,不仅在校期间得到侯汉清教授、黄水清教授等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毕业后也时常收到老师们的关怀和鼓励。
七岁那年,时值南农 110 岁华诞,母亲带张逸飞回南农看菊花展,那是他第一次领略到南农的独特风采,也在其小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粒种子: 如果有机会来妈妈的母校读书该多好呀!时隔 29 年,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小小的愿望终于实现, 张逸飞成为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新生。
在妈妈身上,他切实体会到了南农人认真踏实的作风,无论是母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还是待人的真诚善良都深深感染着他。 面对未来,张逸飞说:“穿越时空,我将和妈妈共同拥有一段在我秾关于青春、 关于奋斗、 关于成长的记忆,这是多么奇妙的体验。 我一定会珍惜这份难得的机会,扎根南农沃土、传承南农精神,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
寓情于农 躬身入局
施扣林在 1981 年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进行学习,那时的土化系还没有改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南农淳朴的老师、领导们给他留下了令人动容的回忆,无论是亲自下乡、独步田埂泥泞家访的班主任丁克冲先生,还是尽心呵护学子原南农校党委书记费旭老先生,施扣林每每提起,都会潸然。 其中,施扣林今天也在校友返校日活动的现场见到了费旭老先生, 又想起当年先生请他到家中吃饺子、解释误会的场景,揭开了他身上那道柔软的伤疤。 大学之谓,乃有大师,百廿南农薪火相续,精神长存,是代代先辈、先生的辛勤耕耘,他们用独特的人格魅,孜孜不倦教书育人,力护学生成长,架通两代人之间的桥梁。
在先生们淳朴作风的影响下, 施扣林进入镇江市农林局工作,最终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他的女儿施静文最终也于 2009 年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南农深情,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更是对老师、前辈的满心感恩,在他们的庇荫下,瞻仰着他们的背影,一批批南农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胸怀热爱 远赴山海
邹仕庚家里今年夏天又添了一个南农人, 女儿邹文均被南农动物医学类第一志愿录取, 现在家里已经有四个在南农读过书的人了。邹仕庚 1995 年从本科安徽农业大学考研到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在南农的三年,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但修研究生的课程,还一一地把本该大学学习的专业课一门一门地拿来重新自学, 同时也从研一开始跟着老师师兄学习课题研究、查阅文献、撰写综述,时间过得非常充实。他说:“南农的学习氛围和学术科研范围都十分浓厚,学生也很刻苦努力,现在进入社会,我也能通过气度感觉到一个办公室里谁是南农的校友。 ”
女儿邹文均从小就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年级那年,跟着母亲出国去夏威夷访学,在那接触到了骑马,更是坚定了要从事养马医马工作的决心,回来后,她总是在空闲时间去骑上心爱的马儿。高考后在父母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层层筛选,她最终确定南农动医为第一志愿,最终被录取。 谈及未来,邹文均不喜欢被束缚在高楼,她想像马儿一样,能够在自己热爱的地方纵横驰骋。 邹文均正如马儿,正从一匹马驹慢慢长为千里骐骥。
作为一位南农老学长,邹仕庚从自身专业角度,结合亲身经历,通过实际观察,对女儿以及在南农求学的秾人们给予了寄语:“时境不同, 我们那时大多因为调剂进入农业专业,而今你们大多都因为热爱,跨山越海而来。 我一直从事着农业方面的科研,也曾出国访问观察,随着时代进步,越来越觉得农业复合型交叉人才的重要性, 你们应当拓宽视野,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交叉学习各个学科,成为新秾人。 ”
(文/黄永鑫 王心漪 董鹤洁 张逸飞 荆子涵 陶芮 朱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