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正黄忆当年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进入江苏教育学院(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二班学习,是脱产本科。王左力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

古色古香的教学大楼屹立在石头城下秦淮河畔。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这一座知识殿堂。儒雅的徐仲涛先生为我们传授《说文解字》的奥义,他的求学治学的传奇故事激励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泛舟;知识渊博的江锡铨老师给我们梳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歌创作现象,让我们体会到现代新诗的魅力;周成平老师给我们分析新时期文学作品,和我们分享他研究的心得;从中国人民大学调来的吴文治先生为我们开设《韩柳研究》的专题课,让我们感受到古典文学大家的风采;丰家骅老师的古典文学课让我们感悟到文学的力量和学术的坚守。

当时,我对外国文学非常感兴趣,阅读了大量西方现代派的作品,王成章、邱剑明和我被戏称为是班级里的三个“现代派”。我对一些现代派小说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论文选题就是研究外国小说的结构美,题目是《论西方现代派小说结构的新特质及其审美价值》,今天看来论文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只能算是一个学习的总结,但它是我学术生涯的启蒙。记得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讲授外国文学的郑立叶老师,他是江浦人,有浓重的乡音。

当时还听到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比如来自北京大学的孙玉石老师,给我们带来中国新诗研究的最新成果,他分析诗歌里传达感情的三种方式:现实是描写出来的,浪漫是呼喊出来的,象征是烘托出来的,他总结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复义性、多义性、暗示性和陌生化,这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一睹当代学人的风采,让我们窥视到学术之林的路径。

当年的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王左力老师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知识,又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记得毕业那年六月份的一次考试,天气特别热,考试地点设在走廊里,监考老师还给我们每个人分发了冰棒,以便降温。今天回想起来,怀念青春,怀念那个年代质朴的表达。

那个年代的毕业生都喜欢拿着毕业纪念册让老师同学写下珍贵的赠言。我有幸得到了以下诸位先生的赠言。王左力老先生:“志当存高远,行当落实地。”徐仲涛先生:“行百里者半九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吴文治先生:“勤勉而顽强的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郑立叶老师:“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这些犹在耳边的话语,对我来说是鼓励,也是鞭策。被母校激发出来的学习欲望,让我产生持久的深造学习的动力,考入了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和电影文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又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电影艺术思潮的相关研究工作。后来我在南京艺术学院工作至今,南艺与母校隔街相望,这也是一个缘分。

石城六月,正值南艺黄花园山坡上枇杷正黄,硕果累累。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做出一点成绩,是来源于母校恩师们的精心培养和长期关怀。今天,母校在溧水的青山绿水中拓展办学空间,未来可期。今年离校的2023届毕业生,宛若34年前的我,母校是我们青春的留痕,年华的驿站。春风育桃李,秋果谢恩情。愿毕业生们在新征程上识尽友人,读尽好书,看尽世间好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