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崇雪:小中自有大乾坤
田崇雪:小中自有大乾坤
致敬词:
还红学以诗学,给配角以造光,他站在现代立场上回望传统,以学者的姿态反哺社会。品读红楼小人物,演绎作品大乾坤,一方讲坛细数人生百态,他实现了《红楼梦》研究与阐释的诗性回归。
著名红学家张庆善有言:“百年红学,长盛不衰,根本的原因在于《红楼梦》本身的魅力,而红学的兴盛和丰富成果,更使得《红楼梦》广为流传,更为人们所关注。”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人在“红学”研究中如痴如醉。当大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宝黛钗缠绵爱情的时候,也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别处。
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田崇雪教授潜心于《红楼梦》小人物的研究,立志探寻红楼小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久前,由田崇雪教授主讲的18 集大型文化节目《品读红楼小人物》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长达半个多月持续不断地日更,给全国观众带来一场丰富的文化体验。
今天,大学生通讯社记者带你走进田崇雪教授,重温田教授与《红楼梦》相识、相知、相伴的难忘岁月。
一、与《红楼梦》的一见倾心
“红学”不言而喻,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或者更学术化的表达则是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真要是谈起来,“红学”玄机奥妙,足以让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
上世纪 70 年代,田崇雪无意之间得到了一套 1970 版的《红楼梦》,抚摸着粗粝残破的封面,懵懂间对红楼文学审美的种子悄然在他心头种下。
越剧《红楼梦》电影、1987 版《红楼梦》电视剧等的相继出现,又让田崇雪赶了回“时髦”。田崇雪回忆,有次看完《红楼梦(越剧版)》的露天电影,在长长的夜路上,贾宝玉的一支词让田崇雪从村头唱到村尾:“问紫鹃:妹妹的花锄今何在?”
少年时代对《红楼梦》的痴迷,一直被他带到了青年时代。从跨入大学的那一年起,田崇雪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不算宏大”的阅读目标:曹雪芹和鲁迅,一个是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一个是现代文学的肩闸门者,二人要通读,要读通。
当读到鲁迅“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时他不禁探索遐想宝玉的人物意义。他沉迷于授课老师胡铸先生讲的《红楼梦》,体味其中的伤时、伤世、伤逝。“阅红读鲁的结晶便是我的那篇一气呵成的万字论文《他们身后永不分离——曹雪芹与鲁迅》,成为了我的红学研究的一个开端。”田崇雪笑着说。
一个人的阅读史一旦与成长史、精神史相交融,阅读史就会成为成长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回忆起青少年时代以及难忘的大学生涯,田崇雪称其为“阅读的最美时光”。“我现在时常回想,当年阅读一本书竟然可以痴迷到如此境界,那种探骊得珠的欣喜,成为我读书生活难忘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很奇妙,却很难与人分享。”田崇雪说。
二、“小人物”也有“大力量”
留校工作后,尽管田崇雪进入了文艺理论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但他并没有告别《红楼梦》,他依然关心《红楼梦》的前沿话题,寻找富有新意的《红楼梦》解读方式。
田崇雪主要讲授文艺理论与美学方面的课程,这两门虽然是理论课程,但为了追求生动,必须援引大量的作品来分析和支撑。《红楼梦》这部无可争议的经典当仁不让地成了他的首选。
读《红楼梦》的时候,他共鸣于刘姥姥的“求人难!”以及赖嬷嬷的“你可知道奴才二字是怎么写的?”等等这些扎心的台词。
而真正转向对《红楼梦》小人物的研究,来自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田崇雪一次回乡的经历。田崇雪老家在鲁西南,一次回乡,他亲眼看到家乡父老乡亲们的老去,联想到他们朴实、善良且勤劳一生,他深刻地体会到普通人生存的不易,因此开始思考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小人物的人性尊严这一话题。读到刘姥姥以及那些刚烈的奴仆婢女,想起那些一生忠诚却被严重羞辱的焦大,田崇雪的眼前浮现出故乡中那些圪蹴在村头晒太阳的老头老太们,那些体验过生活的苍白与无力的乡里乡亲。
这种悲悯的情怀一直在他的心头酝酿和延伸。红楼梦中何尝没有普罗大众呢?
如果说《红楼梦》没有闲笔是正确的,那么说《红楼梦》没有闲人也应该是成立的。“数以百计的小人物、边缘人物的意义自然也就有重新探索、挖掘的必要了。”田崇雪说。
田崇雪认为,红学史上三部书是可以不朽的:一部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部是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还有一部是李劼的《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在构思“红楼小人物”之前,三本书的页边早已被他翻碎了卷皮。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田崇雪有意开始系统地研究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在整个作品中的关系。
正式开始系统整理和撰写“红楼小人物”系列的时候正赶上疫情爆发。围城之下,他克服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坚持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以娓娓道来之语、浅易平实之言,与红楼梦再次“对话”,解红楼小人物“其中味”。
手头资料太过匮乏,田崇雪就利用各种方式寻找网络电子资源。不放心资料真伪,田崇雪就与一大批研究红学的专家学者积极论证。他一边撰写,一边分享,一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红学研究讲稿。“
这套文稿其实就是我这本书的初稿。这里面既有《红楼梦》原著的‘意难平’之气,更有于边缘处才能体悟到的‘再生感’,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也有讲稿的亲切率真,我写得酣畅淋漓。”田崇雪说。
三、一部经得起读者和时代检验的著作
田崇雪说:“任何一个接地气的科研工作者也都不应该满足于一辈子做一个老学究,做学问的最终归宿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这几年,全国各地“城市书房”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徐州城市书房也成为了广大红学爱好者与田崇雪教授沟通、交流、切磋的桥梁。“
那时,徐州城市书房刚建立,徐州文化圈的朋友找到我,说田老师你一定要来给广大读者开讲座。讲什么呢?讲红楼梦吧!”
田崇雪开始了一场为期一年的公益阅读志愿服务。
每逢二十四节气的任何一个节气,田崇雪都会在徐州城市书房开公益讲座,为徐州市民分享他的阅读《红楼梦》的最新感受。令他感动的是,市民们也很少缺席。常常是讲座结束之后还走不了,回答市民朋友各种关于红楼梦的阅读疑问。
“那些日子,现在想来多么美好!一年里我常怀着期盼,节气快到的前几天就在心里盘算,为节气那天留出空闲,去赴一场田教授的‘节气里的红楼梦’之约。有时为了听讲座来不及吃饭,就买上点心边吃边赶路。”徐州市民韩春卉女士每次提到这段经历,都难掩内心的激动。
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田崇雪从未迟到。他讲解《红楼梦》时引经据典,顺手拈来,从节气入手,诗歌、戏曲、花鸟鱼虫、故事人物,为市民们打开了红楼梦里万象包罗的大千世界。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坚信了我的红楼梦研究的巨大意义,往往是讲座完后,我旋即对文稿进行打磨与修订,以甄于完善。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听众朋友成就了我这部作品。”田崇雪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经过多次的增删打磨,数十年的积累,长达二十多万字的《细品红楼小人物》终于与读者见面了。由于这部作品是基于长期以来的讲稿演化而成,极具有语言表现价值,很快就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关注。
“当时得知我要上百家讲坛,我非常激动,我激动一方面是这是对我这么多年来对红学研究的认可,更多是在于这将引领红学研究的‘小人物热’。”田崇雪说。
节目播出后,在普通观众、红迷圈,甚至是在学界都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兆路先生说:“您讲得非常精彩,分析得很到位、很深刻,犹如沸水浇茶,人物、故事都氤氲一新。”
节目播出后,各地也向田崇雪发出了邀请。不久前,应上海图书馆邀请,他的红学讲座第一次走进沪上。现场人山人海,听众络绎不绝。
“红学研究之所以生生不息,正因为它庞大的读者群体,这也把刘姥姥这个小人物讲活了,也把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很受启发。”
《百家讲坛》制片人曲新志说:“听田崇雪老师开讲,能感觉到他心里一直住着一位诗人。以诗人眼观红楼中那些不那么起眼的小人物。”
“我感受到了巨大的欣慰。我将继续研究好红楼梦,走出一条学术长青之路。”田崇雪说。还红学以诗学,给配角以追光。田崇雪站在现代立场上回望传统,关注、解读那些被忽视的边缘人物,以学者的姿态反哺社会,这将永远成为江苏师范大学和徐州文化界的一桩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