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刀
他,拜在山西一位著名的刀削面大师门下,苦心学习削面。
这刀削面,乃是山西本地的美食,面揉好后用一块窄案板将其撑起,右手持特制弧形削面刀一刀刀把面削到开水锅中。这绝非易事,要讲究“刀不离面,面不离刀”,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削出的面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削面时面条连续不断,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曾有诗评价削面时的场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入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一次次尝试,一遍遍练习,冬去春来,他终于学成出师,削面的技术让师傅都赞不绝口。于是,他向师傅辞行,决定自己去闯荡。师傅点点头,拿出一把刀身光亮,刀面上刻着数株竹子的削面刀,郑重地交给他。“徒弟,这刀是师傅对你的一点嘱托,你将来的技术必定超乎常人,但你要记住,做任何事之前,要先做一个像竹子一样刚直不屈的人。”他点点头,目光落到灶台边上的一份报纸上——那是1937年7月7日的报纸。
山西,自古就是面食的天堂,各路行家云集,高手如云。他到家乡一家知名的饭庄做削面师傅,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逐渐积攒起不小的名声。许多食客点名要吃他削的面,其中不乏从外地慕名而来的顾客。每次他削面时,拿起那把师傅赠给自己的竹刀,他都会不自觉地挺起腰来。他把削面当成一种享受和乐趣,那把刀就是他的挚友。每天结束工作后,他都会用一块干净的布仔细把刀擦拭干净,再把刀用布包好,装到一个布袋中,回家。
可是,这样平静而美好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战争的阴云正在袭来,侵略的魔爪正在伸向这片宁静的土地。头顶上隆隆飞过的敌机,街道上不时走过的日军军队,为老百姓带来了无限的恐惧与担忧。对他来说,那个厨房中的一切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可是握刀的手却似乎在微微发抖。就在那一天,一个日本军官走入了饭庄的大门。
“听说你们这里有一个刀削面师傅很厉害,我们大佐点名要吃他削出来的面,让他明天到我们指挥部去!”
虽然料到也许会有这么一天,但当它真正到来时,还是显得那么突然。
真的要去吗?去了,就是向这些侵略者低头,不去,自己的生意,甚至是自己的生命都难以保证。一夜的辗转反侧,他做出了决定。
第二天,来到日军司令部的他,手中却没有那把与他形影不离的刀。这就是他的决定:把刀先送还师傅,以此为借口不给日本人削面。“我的刀丢了,没有刀我就削不出好面条。”日本大佐冷笑一声:“什么借口?我会相信?带他去厨房,我就不信他削不出面来!”说罢,几个士兵便把他推到厨房,扔给他一把普通的削面刀,并拉响了枪栓。他轻蔑地一笑,拿起了那把刀。
不久,一碗面被送到了大佐的桌上。他仔细一看,便勃然大怒:那碗里根本不是传言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刀削面,仅仅是一些厚薄不均,形状参差不齐的面片!难道没有那把刀他真的就削不出面来?愤怒之余,大佐只好派出大批士兵挨家挨户寻找那把刀,并把他关了起来。
躺在床上,他相信这一关已经过去了,他不久就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意,过自己的生活。
可是,几天之后,他又被带到了厨房。放在案板上的,正是那把竹刀!
他一直把这把刀当做自己的朋友,此时好比老友重逢,可是他此时却丝毫不兴奋,而是紧张,震惊。
“我们打听到,这刀是一个老家伙的传家宝,我们找他要,他还不给。哼,给他一刺刀,让他永远也说不出话来!赶紧削面,不然就杀了你和这里的所有中国人!”
泪水模糊了双眼,他顿觉晴天霹雳。竹刀削出的面条让日本大佐赞不绝口,大佐随手扔给他一块大洋,而他却头也不回地冲出了司令部。
回到家,他收拾了所有的家当,包括那把刀,到了典当铺里。上一次与刀暂时分别,可这次几乎就是永别。他舍不得心爱的竹刀,可是师傅临别时的嘱托让他下定了这个无比艰难的决定。有了第一次,就会有下一次,我是中国人,决不能向侵略者低头!
离开典当铺,他拿着钱回到了师傅的家中,把师傅安葬。在师傅的坟前,他默默地说:师傅,徒弟也许不能再继承您的手艺了,可我不能对日本人弯腰低头啊,我一定要活得像那刀上的竹子!
他离开了那里,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
终于,抗战胜利了,他回到了家乡。走在熟悉的街道上,他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转过身来,竟是典当铺的老板,对他一笑,把一把刀放在了他的手里。
仔细观看,那刀上的竹子,仍然那样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