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自找苦吃 ”中收获别样青春
在 “自找苦吃 ”中收获别样青春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有“自找苦吃”的精气神。
这封信令我不禁回想起自己青春岁月中一个最为重大、也最为“自找苦吃”的决定,便是在本科毕业那年,毅然选择加入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奔赴祖国西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从烟雨江南到巍巍秦岭,有沿途风光旖旎,也不乏风刀霜剑的磨砺。仍记得初次走上支教工作岗位,面临的第一重“苦”便是身份之多、任务之繁重。那是记忆中一个难忘的九月,彼时正值国家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关头,身为支教团团长的我需同时兼顾帮扶与教学工作,来回奔波在当地政府与受援学校之间,村民经常好奇地打量在那辆颠簸的镇际公交车后排埋头备课的我。
初到西部,我急于在教学上做出成绩、在工作上做出亮点,却收效甚微,加之身体对西北气候环境的不适,寂静的旷野星空知道我有过几番的崩溃落泪。
西北的冬天来得格外地快。在日复一日的摸索学习中,我逐渐适应了黄土与白馍,适应了走在镇上一声声陕西话调的“老师好”,甚至适应了深夜从办公室回住处过道上的那盏闪烁不定、接触不良的灯。
在支教地第一次迎来飞雪,伴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断水、停电。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推门而出,好一个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屋檐下的冰凌叮当,手指冻得几乎伸展不开。
此刻面临冬日最爱的雪,本就怕冷的我真是瑟瑟发抖,再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心境。
顶着风雪走进教室,孩子们却仿佛丝毫未受这严寒影响,不约而同在早读课上大声朗诵起我之前教给他们有关雪的诗词:“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我忍不住驻足聆听良久,为这份纯真与美好真切感动着。
教室的窗外,有一棵高大的泡桐树。学生们知道我来自外地,经常在午饭时间围在我身边问东问西。
有次一个小男孩突然歪着脑袋问道:“老师,你明年还来教我们吗?”当时,冬日的午后暖阳铺满了教室,我看着窗外回答,等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的时候,老师可能就要离开这里了。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
他是班里一个语文起步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经过半年时间的教学培养,我能看出他的进步愈发明显,字迹从刚开学时的歪七扭八,到后来的工整端正,而作文簿上的习作内容,也从一开始的词不达意,逐渐变得流畅真切。
每每在灯下翻开孩子们的作文簿,便能仿佛看到那一张张如花朵般的笑脸。直到来年春天,我布置了一篇题为《窗外》的随笔,发现他用稚嫩的笔迹赫然写下:“我真不想让窗外的大树萌芽,因为这样,老师就要离开了……”眼泪霎时模糊了我的眼眶。在这里,爱与被爱同时发生,“苦”的尽头所收获的是无尽甘甜。
支教的故事是一卷写不尽的诗篇,走进乡土中国,展开的是一幅斑斓多彩的画卷。广袤遥远的西部大地上,我与同伴们一起深入村落走访调研,交通不便,就徒步而行,天气寒冷,就跑起来互相鼓劲。我们走入了渭北革命老区嵯峨镇,为困境儿童送上一个个“圆梦微心愿”;发起公益助农活动,联合社会力量推广当地冰糖心苹果,帮助拓宽销路;组织开展爱心助学捐赠,为各类学生募集学习生活物资……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这里,以青年人滚烫的目光,我看到苏陕协作根深枝茂,看到乡村振兴开花结果,无数人朝着同一个目标拼搏奋进,青春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交相辉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年轻人要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只有和群众实践相结合,才能把书里的“水分”挤掉,得到知识“干货”。
在走出“象牙塔”、去阅读社会这本大书的过程中,可能面临无数磕磕绊绊,只有秉承这股“敢吃苦”的精气神,在磨砺中坚定理想、砥砺品质、锻炼本领,才能找到理想答案。
青春,不仅是那股积极向上的少年心气,也必不可少这道苦味的“成长剂”。未来,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铭记这段别开生面的青春岁月,担当实学实干的青春责任。坚持在知行合一中历练品格,将“书卷气”与“泥土气”相交融,以奋斗绘就青春最靓丽的底色,在投身实践中奏响“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