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双向赋能 跑出发展“加速度”
秋风送爽,稻菽飘香。近日,位于江苏盐城沿海条子泥条北垦区的数千亩水稻开镰收割,稻田内养殖的斑点叉尾鮰也开始捕捞,千重稻浪与碧空白云辉映出一幅美丽画卷。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盐城师范学院组织科研团队,在当地废弃盐田、废弃海水养殖场和新垦滩涂进行重盐土快速高效改良攻关及“种养一体化”模式探索,变昔日盐碱地为今朝“米粮仓”,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高产新纪录。与此同时,团队围绕盐碱地改良这一课题持续发力,发表高层次论文数篇,申报发明专利16项。
这正是该校“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学校始终坚持扎根地方办学,在深化校地融合中提升办学质量,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戴斌荣说。
同题共答,“金点子”变成“金钥匙”
走访538所学校、发放33000多份问卷、访谈1000余名教育工作者……对于盐城院教师陆芳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她所参与的盐城中小学校“双减”实施情况的调研,不仅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批示,更为盐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近年来,该校越来越多的老师将科学研究的“课题”瞄准了地方发展的“难题”上,与地方同题共答,让科学研究的“金点子”落地为破解地方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该校湿地学院的专家们将目光锁定在了盐碱地的改良上。学院特聘教授茆训东带领团队,在盐城射阳、东台等地,创造出废弃盐田和盐碱地头年千斤稻、吨粮田等新纪录;学院刘伯斌博士带领学生在盐城大丰区草庙镇盐碱地栽种150亩巨菌草,大大降低了土壤含盐量。“抓好盐碱地改良利用,对全力端牢‘中国饭碗’意义重大。”湿地学院院长唐伯平表示,“当前,我们亩产达1553斤,创造了全省今年盐碱地水稻新纪录,这为后续不断改进技术,持续提高产量增强了信心。”
此外,学校成立“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为盐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打造“智囊团”;与盐城市共建软件学院,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应用型人才;成立江苏省第一所父母大学,推动家校共育走深走实……
同力共促,“青年力”迸发“新动能”
“选择回乡任教,做一名乡村教师,为家乡培养优秀学子是我的梦想。”谈及职业选择,盐城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的顾益生老师满是自豪。作为毕业于盐城师院的一名乡村定向师范生,工作不到一年的他已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肯定。
据悉,盐城师院是江苏省七所招收乡村定向师范生的高校之一,2016年至2023年,学校为社会输送了近3000名本土化乡村教师。顾益生坦言,选择扎根乡村,服务基层,源自于大学期间的耳濡目染。
近年来,盐城在鼓励青年学子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支持乡村振兴方面不遗余力。根植于此的盐城师院,以“铁军精神”办学育人,服务基层,到贫困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内化为学子们的理想追求。
青年学子的加入,激发了基层发展的活力,焕发出新的生机。该校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大学生们走进当地农村,运用彩稻育种、稻田彩绘、GIS信息分析技等技术开展“稻田画”创作,打造“稻田画”农业休闲旅游品牌,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朱志鹏同学,研发白首乌中活性成分高效提取的工艺流程,解决了中草药白首乌产品等级低、附加值低等关键问题,为盐城滨海的种植农户带来了可观收益。
同源共生,“创新力”激活“春池水”
“大丰瓷刻将有实有虚的刀法和技法相结合,在瓷体表面再现书画笔墨之韵,被誉为‘瓷器上的刺绣’。”近日,在一场特殊的“带货”直播间,来自盐城师院的曹宇艳同学正通过镜头向网友们推荐具有盐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亭湖木雕、东台发绣、麦秆画、老虎鞋等陆续上线,引来众多网友围观。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近年来,盐城师院深挖盐城地方文化“富矿”,创新传播形式,激活文化发展的“一池春水”,让文化真正“活”起来,“潮”起来。
学校组建追梦非遗团队,踏访盐城各地,调研100余个非遗项目,拍摄50余部非遗纪录片。搭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平台,与淮剧、亭湖木雕、东台发绣等20余位非遗传承人合作,举办“带货”直播和主题展销会。此外,学校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以新四军抗战事迹为原型,打造“沉浸式体验”和“跨时空对话”红色故事情景剧。组建“寻访新四军老战士”实践团,寻访新四军老战士87名,学生与老兵面对面,用音视频记录寻访故事,用3D动画还原历史画面。
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研究的“活教材”。学校成立“新四军研究院”,开设“中共党史”“新四军史”“铁军精神研究”等课程;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论坛,齐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运河盐运文化的“前世今生”;中国淮剧项目入选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探索非遗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新的突破……
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谈及高校与地方共融共生之道,戴斌荣深有感触:“高校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在此过程中,学校的科研能力得以提升,育人成效得以彰显,真正实现校地双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