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先进农业技术,为非洲各国培育人才——非洲大地上的南农故事





编者按:2023 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10 周年。 今年 7 月,教育部国际司在全国范围遴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教育行动”十大案例,“南京农业大学:‘一带一路’上的南农方案,助力非洲农业”成功入选。 此举旨在聚焦“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主题,总结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实施以来教育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10 年来教育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经数月的采访、整理和撰写,该文以国际教育、校企合作、赋能减贫三个视角全面展现“一带一路”上我校国际交流与国际教育的工作成效。 此文刊载于 10 月 11 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倒头条“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在行动”专栏。
在肯尼亚纳库鲁郡的埃克顿大学的农业科技园里,年近花甲的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刘高琼正在向学校周边的农民科普新型粮用菜豆的培育方式。 从 1995 年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开展“中肯高教合作计划”到近年来多个中肯农业科技园区成立,他深深扎根在这片非洲土壤里,一干就是 20多年。“农业是个积累的过程,这里的农民因为我们的技术过得越来越好,让我有一种使命感和自豪感。 ”
回首过去,南农援非已经走过二十余载。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近10 年该校携手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共同建成一个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为非洲减贫事业贡献独具特色的“南农方案”。
中非合力,培育热带“新农民”
“卜凯教授深入农村调研, 创建中国首个农经学科”“抗战时期, 王酉亭护送 1000 多只动物西迁”“北大荒七君子奉献青春,拓荒北国”……在南农校园,这些耳熟能详的“南农故事”一直被中外学生用流利的英语口语、生动的表演联合演绎着。
“让我们的校史故事鲜活起来!中外青年携手对话,感悟‘诚朴勤仁’的南农精神,不仅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更成就中外学生成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新时代青年。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说。
今年 9 月,陈发棣率团访问肯尼亚,看望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的师生和驻扎教学的南农校友。这是全球首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我们在这里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培训和咨询、农业技术示范、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等特色工作。”陈发棣告诉记者,在“你来我往”中,南农将农科教学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方式普及,正在为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做着重要贡献。
20 多年来, 南农为非洲各国培育了近 343 名本硕博人才, 还通过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培训了 8200 多名农业技术骨干。 从南农提供的农业合作项目中学习中国技术与经验,改变家乡命运,是很多非洲学子来华奋斗的目标。
来自莫桑比克的埃利迪奥·卡布最近一直在家乡进行新水稻品种的试验, 他是南农 2016 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成归国后,卡布在家乡万宝农业园区担任中非农业合作项目研究员。万宝农业园是目前中国在非洲最大规模的水稻种植项目,也是两国产能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
“当地百姓看到我从中国带来的好收成, 他们学习模仿我的做法,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来到中国生活和在南农学习是卡布人生的转折点。
与此同时,南农还长期为在非中资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系统构建了生动的援非实践育人机制。 2018 年,南农通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来华留学教育认证的农业高等院校。
“我们希望通过生动而具体的中国经验, 让留学生了解最真实的中国,把中国的技术带回去建设自己的国家,为全世界的共同发展而努力。 ”据南农留学生教育主管程伟华介绍,除了通过第二课堂和文体活动创造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学校还通过课程建设,构建从生源质量到毕业质量全过程的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国际人才培养基础。
在探索企业多元化的海外发展之路中,南京农业大学还锁定非洲当地企业所需的国际化本土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招聘会,并在招聘会后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中文+教育”培训。 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执行经理胡计高对于南农培养出的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扎实的农业技术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为公司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
校企合作,牵起异国“姻缘”
今年 3 月,南京农业大学的 11名留学生来安徽荃银高科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安徽荃银高科是一家种业上市公司, 公司领导全程参加教学实践交流,同留学生们共同探讨科研难题。 像这样“中非结缘”的教学活动,在南农国际教育学院每年都要组织很多次。 在让留学生参观工厂、专题讲座之余,南农还会积极组织学生们与公司海外业务团队进行分组交流互动。
“这次旅行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卓越成就, 算是我留学生涯中最珍贵的回忆。 ”来自尼日利亚的 2020 级国际商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贺捷说,在和同学们亲眼见证生产线和种子的全过程, 以及水稻种子生产的各个环节后,她对荃银高科在抗虫高产种子的研究、 生产以及全球供应方面的卓越表现深感钦佩,“我会在南农好好学习,把学到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同胞,将中国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带回家。 ”
中国的农业技术要在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土化”,需要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 自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更促使国内诸多“农字号”企业掀起新一轮海外农业投资热潮。
南农是全国最早开展教育援非工作的高校之一,近年来陆续建设了教育援外基地、 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援外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农进一步抓住机遇、主动担当,充分发挥援外平台优势和资源,不断与企业开启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努力成为中非农业合作与发展的“推进器”。
为了让中国农业的创新列车更快驶入国际舞台,让校园农业教育与研究的成果更快造福国际企业,今年 7 月,由南农倡导发起的亚洲农业科教创新联盟在三亚成立,并召开亚洲农业研究中心学术研讨会。
陈发棣表示,联盟成立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集聚国内外合作伙伴, 共同应对国际农业教育科技问题和挑战,让校园教育的创新成果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赋能减贫,南农技术“落地生根”
非洲的常年温度在 30 度以上,干旱少雨,且土壤荒漠化严重。 为适应当地严酷的自然环境挑战,给非洲落后地区带来农业新转机,去年 10 月,“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在肯尼亚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挂牌成立。这是南农在肯尼亚建设的首家示范村,也是我国高校在非洲挂牌成立的首批示范村之一。“肯尼亚的灌溉相对非洲其他地区要落后一些,我们将一些先进优良品种带过去,并和当地特色相适应。 最近我们在实验一种叫切啦笼的菜用豆种植,以及普及新的番茄嫁接技术。 ”刘高琼教授说,当地土壤因为长期的单一作物种植,土传病害日益突出,通过改善作物品种可以有效改善此类状况。
技术援非, 持续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离不开高校教师忙碌的身影。 近几年间,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刚华, 数次往返于中国与非洲 “黑土地”之间。令他欣慰的是,莫桑比克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产量已达到每亩 600 公斤, 水稻产量更是翻了三倍还多。
“希望传播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 农业发展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培训当地农技人员,让中国水稻技术在非洲落地生根。 ”李刚华说。
在“一带一路”众多沿线国家中, 肯尼亚一直是南农对非合作的重点国家。 2019 年,科技部审批通过了首批 14 家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与园艺学院联合申报的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榜上有名。
如今,该实验室的先进育种技术,已经育成粮用菜豆、高粱、小米、花生等多个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比同类品种普遍增产 10%以上,有力促进肯尼亚农业发展。 在今年 9 月刚结束的访非旅程中,该实验室主任王秀娥对南农未来在非洲的合作计划充满期待,她介绍说:“依托联合实验室,我们面向肯尼亚主要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重大产业难题,种业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育成了多个抗病、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显著提高了农户生产经济效益,助力肯方农民减贫。 ”
20 多年来,南农不断加速新品种、新技术在非洲国家的转移、示范和应用,为非洲减贫非洲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南农方案”。 此外,学校还通过多种形式为东非各国培训了 2000 多名农业技术骨干。 2014 年,学校获外交部、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2017 年,学校发起成立非洲孔子学院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联盟。 如今,这些学员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让中国技术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
在埃格顿大学的中非实验室门口有一棵枇杷树, 是 20多年前刘高琼和同事们种下的,当初稚嫩的树苗如今已枝繁叶苗, 陪伴着一代代南农人书写着肯尼亚高原上的中国故事,也见证了南农与肯方农业多年来的交流与合作。
从“番茄嫁接”到作物种植资源创新,从孔子学院到减贫示范园区,在无数南农人的辛勤耕耘中,“南农故事”在非洲大陆上正翻开崭新的篇章。“南农国际教育将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开启新的篇章。”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信心满怀地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整合资源, 统筹教育援外工作,发挥国际交流与国际教育工作的综合效益,让越来越多的‘南农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缪志聪 赵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