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10月7日至8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集中阐述,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立足新的历史 自觉肩负起时代新使命

在“第二个结合”中,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定了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社会主义文明的维度,自觉担负起时代新使命,为中国梦的实现扬帆起航。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统筹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正如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新时代是自觉肩负文化使命的历史方位,是我们把握这个重大命题的时代坐标。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理论创新续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国情结合起来,而且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和内涵,在世界舞台上竖起了文明中国的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七个着力”旨在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满怀信心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从理论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实践工作布局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形成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格局新气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标志着我们党在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的文化自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弘扬红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是有根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在“第二个结合”中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文化底蕴。同时,马克思主义向着人类文明远方的现代价值取向浓彩重抹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胸怀世界的天下情怀,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作更大贡献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不但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而且更为关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宝贵精神财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逻辑耦合。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可不断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坚定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红色文化,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辱、实现民族自由解放和繁荣发展的历史轨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集体认知,是全体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精神源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持红色文化的先进性、革命性和现实性,也有利于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红色文化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持红色文化价值导向的同时,融入时代精神,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在现代智慧生活中彰显红色文化元素;繁荣红色文艺创作,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好满足全国各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落实立德树人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全面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为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贯彻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围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目标原则方面,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实施路径方面,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检验标准方面,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进入人们的头脑,进而加强立德树人的培育根基,凝心铸魂。

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阐释了文化的本质,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及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强烈文化担当和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总之,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我们培根铸魂,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红色文化,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赓续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d7eAe5oVGZ6LegNuWa1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