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品一品书香

每年的4月23日,似乎都是一个香气四溢的日子,因为,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世界读书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品一品书香,让我们躁动无比的灵魂暂时安顿一下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第一次听到这句歌词的时候,也许我们的心里都曾突然一动,似乎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被蓦然唤醒,一下子就感觉生命中莫名地有了一些暖意。

在今天这样一个电子化、数据化、网络化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都被一张张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罩着———手机、IPAD、电脑……诸如此类的电子产品都给我们的无限狂欢提供了巨大便利:各种各样刺激无比的电子游戏、数不胜数的影视作品、总说“再买就剁手”却屡屡食言的网购……

细数下来,我们似乎忽略了生命中最安静却最有滋养作用的一件事情———读书,尤其是读纸质书。

中国人向来是喜爱读书的,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翰墨飘香的民族。当三寸狼毫蘸着墨汁在宣纸上氤氲一片的时候,当一页页书被翻卷摩挲散发出阵阵墨香的时候,书,赐予了我们精神的沉醉,提升了我们人格的品位。汗牛充栋也好、浩如烟海也罢,这些成语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对书的痴迷。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是一种闲适,“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是一种风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一种担当……无论何时,读书,都会让我们心生愉悦,因为,那是跨越了有限时空与大智慧者的无限对话。

读书,其实就如同我们的一日三餐,当然不会立刻让我们成长,但假以时日,总会发现,自己已经渐渐地不同以往。

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苏轼有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曾国藩也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培根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很熟悉:“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而三毛说得则更加通透———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所以说,读书其实更要摒弃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只有坚持不懈且不求回报地阅读,方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高度、更有宽度、更有厚度、更有温度。

当我们沉醉于《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高手过招、神仙打架时,也曾惊羡不已、啧啧称赞:“他们怎么会如此厉害,这么多的诗词他们是怎么记住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惊羡不已,不如好好读书。唯有不断地沉淀积累,我们才能成就更加充实而丰盈的自己。很多时候,那些令人惊叹的记忆其实并非刻意而为———当我们把读书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读书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读书深入我们的骨髓血液之时,我们就会发现,读书,已然成为我们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也一定会成长为更加美好的自己。

“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阿根廷著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博尔赫斯的一句名言。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如同被雷电击中一般,久久无法言语。为什么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当我们沉浸在图书馆里,徜徉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其实就是在培养自己通透、豁达、洒脱的生活态度,在培养自己“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在培养自己的悲悯情怀,在培养自己的终极关怀意识———对人类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会让我们对现世人生拥有一个更高层面的观照,如此,在面临人生的种种困境时,我们方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心理上也才会有更多回旋腾挪的余地和空间。

苏轼曾在赤壁之下慨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书,恰如那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宝藏。“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好看的皮囊是父母赐予的,我们也许没有办法选择,但是有趣的灵魂是靠自己 “修炼”的———而读书便是“修炼”的最好秘笈。“最是书香能致远”,倘若要想拥有万里挑一的有趣的灵魂,那就从眼下做起,珍惜当下的点滴光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诗和远方成为我们风雨兼程的不竭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