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初心 践行责任担当
———记“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主任董玉玮

“这是非常重要且前沿的领域,一定要扎实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精准化设计实验方案,紧扣食品生物技术方向需求。”4月26日,在徐州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内,43岁的董玉玮正带领学生进行提取纯化和检测动植物基因组的实验。
董玉玮是徐州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主任,2006年入职徐州工程学院,开启了他的教师生涯。
何以为师,他坚持“四有”老师标准,躬身笃行,用心用力做好每一件事。反复钻研教育理论,积极实践教学方法,坚持开展教研教改,不断创新,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
不仅如此,董玉玮注重教书与育人并举,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三农情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董老师讲生物工程,能够结合实际,把我们带到食品生物技术方向的最前沿,调动我们的课堂情绪。”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孙璐说,听董老师的课总会被他的真情感染,他总是把乡村振兴等内容融入课堂,非常实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怎么获取知识、用活知识。”董玉玮说,上课时他爱提问,积极引导学生互动与讨论,“这样做能够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自学力和提高发展力。”
此外,他不仅关注本专业最新的科学资讯,还会融合不同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跨界”思考。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董玉玮还通过“云端”课堂,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专业知识走出校园。他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吸引了200多所院校的37000多名学员选课。
“教师除了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更应该亲近学生、影响学生、指导学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创新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他指导的学生荣获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潜心育人外,董玉玮还扎根一线,探索科研学术。“之前牛蒡的储存方法主要是简单用箱子装了后直接卖,储存期短、也不利于保鲜。”董玉玮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团队进一步改良保鲜技术,“储藏时间可以延长20-30天,有效减少了牛蒡霉变和糠化现象。”
“申报课题、发表论文、获得科技奖励固然重要,但将这些应用到农业农村中,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更重要。”董玉玮表示,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围绕徐州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建立、质量安全与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校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深入丰县、沛县,为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农户服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多项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与沛县农业农村推广中心联合申报并获批沛县黄皮牛蒡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丰县牛蒡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也已通过农业部评审。
这些年,他先后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徐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讲台虽小,能载千秋伟业,烛光虽微,亦照万里山河。我很幸运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并在这个岗位上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董玉玮说,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他将踔厉奋发,不负韶华。
(本文刊载于4月29日《徐州日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