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
评蕾切尔·卡森小说《寂静的春天》
2023年7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上周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然而这只是个开始。持续的异常高温不仅带来体感的燥热,还有急剧增加的热射病患者、熊熊燃烧的森林、日益缩减的全球粮食产量……在这个时代,我们震撼于战争的炮火、欣喜于AI的未来,对热浪之下的人类已处于薄冰之上的事实却浑然不察。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我们踏上了通往气候地狱的高速公路。”
谈到气候问题背后的环保主义,永远绕不开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作品《寂静的春天》,这是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作者蕾切尔·卡森是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她以一个死寂春天的“未来预言”为开头,着重讲述了滥用化学制剂、化学农药对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坏,揭开了化学杀虫剂在商业巨头和权力集团的包装下看似安全无害的真相。《寂静的春天》中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如同惊雷,惊动了在工业化浪潮下被巨大利益蒙住了耳朵的人们。
在《寂静的春天》,贯穿始终的是作者对自然的敬畏态度和对生命脆弱性的关照之心。卡森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农药的原理、类别和危害,把农药称之为“死神的万能药”,从农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植物多样性、昆虫、鸟类、鱼群的污染,深入分析了它们对人类的巨大损害。书中列举的很多令人震惊的例子,令人读后惊恐于农药杀伤力之大,震撼于生命之轻易消亡于一瞬。作者看见人类在科技进程中为了经济效益,对自然表现出的集体性狂妄和发疯式掠夺;她听见惊雷响起,自然用灾难性的方式不断给人类以警示。她在书中常提到“生命之网”一词,网状结构昭示着生命之间的紧密连结和相互依存。因此,蕾切尔·卡森的基本观点就在于提示人类:面对自身的脆弱,承认人类的不足,才能改变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
然而,如果仅是通过罗列实验数据与大量的事实分析来著书的话,《寂静的春天》其实并不足以成为此般“惊雷”之作。本书相对于同时代其他生态文学的超越性,正在于从视角上实现了从“科学”向“伦理”的转变。它突破了狭隘伦理观,指出了伦理并不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只有人类将其他生命体都纳入伦理的范围,伦理学才能变得完整而更具意义。
这正是对敬畏生命观点的进一步升华,即“生态整体主义”。蕾切尔·卡森不仅指出人类所必须直面和承担的代价,更是提出“大自然浑然一体,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的观念。这让人想到那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都处在造物的大集合中,被自然恒定的规律所平等地裹挟。于是便可引出我们如今能自然想到而在当时极具超越性的话题:“去人类中心主义”。作者提示人类:把自己置身于万物之中吧,用最朴素和温和的目光去对待自然界的生命,不要有支配欲和中心感,人类也只不过是寄生于地球的生灵之一。
于无声处听惊雷,蕾切尔·卡森的警钟在当下不得不再度被提起。如今,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态危机和流行疾病等问题日益严峻,日本核污水问题闹得沸沸扬扬,星新一小说中的那声“喂,出来———”仍在回荡……文明的水波潮起潮落,自然的警示一再响起。读一读《寂静的春天》吧,愿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卡森的提醒: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为自己的智能活动负责,充满理性和共生意识,真心关切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生息……在这条路上,人类可能走得不快,但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写到一棵橡树,因被喷洒了化学除草剂而死亡,留下了一具干枯流泪的残骸。衷心希望这声惊雷永远是无声:那个寂静的春天在我们被唤醒后绝不会到来。衷心希望,我们再不会看见畸形而流泪的生命,人类终会还地球一个绚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