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万里归家路,拳拳赤子家国情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近日,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视频作品火爆全网,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找寻回家之路的故事,视频一经发出,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传播开来,引起了全网热议,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文物的聚焦与关注。
《逃出大英博物馆》能够如此爆火,有人认为是因为视频制作精良。如今的网络世界中,短视频飞速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创作者,网络中作品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而与此同时,作品的内容与质量却良莠不齐。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洪流中,人们对于优质的短视频作品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该视频从服装、妆造、台词、动作到构图、光影,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主创团队花费几个月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远赴英国进行拍摄,最终将这个饱含热忱的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还有人认为视频的爆火是因为民族情怀与文化共鸣。视频故事中融合了当下热点与历史主题,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呈现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将中国人浓厚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以“小玉壶”的经历为切入口,引发更多人对流落在外文物的关注,进而推动人们去了解这段历史,这才是“爆火”与流量背后的真正意义所在。
笔者认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再次深化了人们的文化自信,触发了中华儿女刻在心底的集体记忆,视频中的每处细节都在向观众诉说文物的经历与遭遇。选择“小玉壶”作为主角,是因为许多文物都是被掠夺进去,而小玉壶是“被收藏进来的”,她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记得回家的路”;女主角逃出时脏兮兮的脸,是由于在博物馆中没有玻璃罩的保护、被游客随意触摸留下的污迹;小玉壶反复强调自己是“盏”,是为了唤起大家的记忆,唤起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小玉壶惊叹“这么大的柜子只睡两个人”是因为大英博物馆内的很多中国文物在陈展时挤在一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男主角取名为“张永安”,则是取自北宋磁州窑刻有“家国永安”题记的瓷枕,寄托着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视频将中国文物的困境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眼前,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吐露出文物的心声。在流量盛行的当下,像《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有内涵、有深度的内容担得上名副其实的“流量”,才是我们应该大力推崇和欣赏的作品。自由创作的时代需要有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正如该视频的主创团队所说:“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他们的创作初衷就是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用作品唤醒大家的记忆,让文物回家。
那么,在影片爆火之后,如何能够将这种爆发式的流量转化为人们对文物常态化的关注呢?从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要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认同,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关注历史。在当今数字化的潮流中,主流媒体与自媒体需形成合力,寻找更生动的、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方式传播中国声音,抓住网络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积极主动地创作更多立意高、有深度的文化作品,助力中华文化深入人心。从个人层面来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以史为鉴、铭记历史,自觉扛起民族赋予我们的重任,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共同守护我们的泱泱大国。
文载于物,骨髓附中。笔者希望,《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能让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如网友评论所说,“虽然剧结束了,但是文物的归家路才刚刚开始。”期待流落在外的文物能早日回家,也期待有更多这样内容优质的视频能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
(学通社 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