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学权属趣事

数年前,我写了一篇《坐上地铁二号线,你去哪个华中大?》的文章,由微信公众号“出版六家”推送后,转发者不少,留言和参与讨论者也较多。记得当时老领导李以章教授就和我微信私聊,简单说起“华中大学”校名差点被人“鸠占鹊巢”之事。近读李老师的回忆录《水流绿岸》(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对那段有惊无险的陈年往事才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

李以章教授是在桂子山学习、成长起来的杰出人才。上世纪70年代,他从华师物理系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科技哲学教学研究工作,教学与科研皆成果丰硕,成就卓著。他先后担任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等职。因老领导在华师学习、工作、生活的时间较长,我们还是习惯称他为李老师。

李老师担任学校领导期间,正赶上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初叶全国高等学校大调整大合并的高潮。就拿武汉地区来说,新的武汉大学是在老武汉大学,加上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华中科技大学则是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重组。华师隔壁的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和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起来,成了新的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市和湖北省内其他地市,新合并的高校还不少。

李老师回忆说,在高校整合过程中,“有的校名被取消,有的校名被更改,有的干脆另取新名。人们希望趁机获得更有文化内涵、更有地域特色、更有历史传承、更具影响力的校名,实属正当而自然”。

就我所知,当时华师上上下下是很愿意和其他高校合并的,主要是想借此机会摘掉师范大学的帽子,如后来的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但那时候国家主张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不变,部属师范大学一律不准与其他高校整合。这样,华师仅仅是“吃掉了”紧邻的湖北省供销学校(中专),因为不在一个层次,也就扩大了一点校园面积而已。看着别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大合大并,本来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谁知麻烦还是不期然而然地找上门来了。《水流绿岸》(第156页)这样写道: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学校突然获得某校以‘华中大学’冠名的请示报告基本批准,正准备行文的消息,我们都十分惊讶,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华中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文脉之一,权属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上多位领导人想恢复‘华中大学’校名,都因为学校的师范性质而未能如愿。现在如若‘华中大学’被其他学校冠名,我校全体师生都会难以接受,我们也对不起华中师大的办学先辈。”

党委书记晏章万得知消息后,立马召集李以章副书记兼副校长、党办正副主任杨新起、黄晓玫商议。打电话到上级有关单位咨询校名之事,得到的回答大都是“不知道详细情况”。个别承办单位领导实在推诿不过,只好告知:“经研究已同意他们更换校名,只能这样了!”大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与形势的急迫,经分析研判,觉得只有赶紧请湖北省委、省政府出面做工作,方可有转机。

省里领导对湖北地区的高校比较熟悉,了解较为全面和深入,加之当时正在酝酿“省部共建”“市部共建”事宜,地方党委和行政部门对华师的发展和动态还是很关注的。有鉴于此,校领导决定由杨新起主任执笔,向省委写报告。

“报告有五层意思,一是‘华中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原用名之一,权属华中师范大学。二是华中师范大学以‘华中大学’为纽带在海内外有广泛的联系。三是邓小平同志为华中师范大学题写了校名,当时一并提交了校史沿革资料以资参考。四是华中师范大学校史深入人心,若‘华中大学’被他校冠名,会引起学校的动荡,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最后恳请省委和教育主管部门保留‘华中大学’权属不变。报告言简意赅,源流清楚,理由充分,要求明确具体。”

《水流绿岸》(第156—157页)不仅记录下了当时情况的万分火急,还叙述了后续进展(第157页):

“联系得知省委领导周末集中到武汉会议中心开会,这是武汉市刚建成不久的一个新的会议、办公场所,坐落在东西湖区。为了使报告能尽快直接呈报到省委负责同志,第二天我与黄晓玫同志一起早早赶到武汉会议中心呈交报告。湖北省委同意华中师范大学报告的明确意见,并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和认可,‘拦’下了有关机构即将下发的文件,‘华中大学’的权属保住了。时至今日,在‘华中大学’权属问题上还不时出现纠结,有时表现为学校‘简称’,有时表现为地域命名等方面。不过,在‘华中大学’权属核心问题上,估计不会出现大的动摇。”

时隔二十多年,从老领导回忆录中看似风轻云淡的叙述,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当时的风高浪急。最近帮助文学院搜集整理院史资料,才更清楚地知道老校长章开沅先生说华师是名副其实百年老校的真正内涵与意义。从正规高等学校的举办来说,华中大学才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脉,从1924年的私立华中大学(此前为文华书院-文华大学),到1951年的公立华中大学,再到1952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的华中师范大学,一脉相承,绵延不断。

当年的华中大学,文学院、理学院的基础学科都办得不错,而教育学院更是历史悠久又富有特色。华中大学的学科结构与后来师范院校的学科结构十分接近。担任华大教育学院院长很多年的黄溥是正宗教育学科班出身的“海归”,先后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韦卓民校长讲学海外期间,几度代理校长之职。今日华中师大,岂敢数典忘祖!

有鉴于此,我曾和校史专家周挥辉老同学在学校教代会、职代会上提出议案,建议学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将华师校名早日改为华中大学。一次不行上报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们主张,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老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成功了呢!这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学学某些高校的人,人家差一点就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12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一所大学的悠久历史包括校名,都是很重要的无形资产和象征资本,桂子山人还真需要齐心协力,增强行动力,想方设法好好保护和传承好自家的精神与学脉。

(原文刊发于2023年5月2日“出版六家”微信公众号;编者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