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执念 海阔天空

——写在唐尚珺参加第15次高考之际

放下执念 海阔天空

———写在唐尚珺参加第15次高考之际

小时候,爸爸妈妈问我,未来要读什么大学,犹记得我说“北大清华”时,他们欣慰的眼神。时光荏苒,我终究没能前往这两所学校,然而藏在记忆深处的梦想,始终熠熠发光。

当为上清华高考15次的唐尚珺初次进入我的视野,我不由心生敬佩。“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路行来,孤独又坚定,只为实现儿时的梦想。

只是身为同龄人,多少又有些感同身受的怅惘。从小山村出来的他,一直停留在18岁,即使先后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他却一次次选择放弃,继续复读。

社会各界关于他的讨论也从未停歇。有人说,唐尚珺是新时代的追梦人,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也有人笑他是“高考狂魔”、“高考钉子户”,这样为了一己执念而不顾一切,真的太不值得。

事实上,唐尚珺本人比我们都要看得透彻。他曾经多次衡量“学历贬值”和“沉没成本”,坦言道,这些年为了实现梦想,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是时间,二是亲情”。

2023年,更像是他给自己的一个交代,成也好,败也罢,总要往前走。他在高考前一天,重启社交账号,发文称“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写尽了对于清华的憧憬。然而在高考结束后,他又再次发文,“是时候离开了———永远的18”,配图是他收拾干净的寝室和为数不多的行李。他说:“今年应该是最后一年了,真的应该想通了,不执着了,因为不是执着就可以了。”

人的成长真是如此,不能事事如愿,只能且歌且行。或许,我们都曾跟唐尚珺一样,把高考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年少时的我,也会因为紧张到大脑空白,在数学考场上,半个小时没能写下一个字;如今,我已而立之年,大大小小的考试纷至沓来,我也依旧面临着一次又一次新的选择。

学会放下,学会与自己和解,重新定义问题,设计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东坡居士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晴”,是从逆境中走出的旷达;已经75岁高龄而且还疾病缠身的褚时健老先生选择再度创业,历经十余年,东山再起,成为一代“橙王”,这是跌落到谷底,仍然能再度爬起的斗志和勇气。

有些时候,阻碍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的,是我们的自我设限、画地为牢。我们可以转换思维模式,看看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而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生。

唐尚珺的清华梦,起源于他衣锦还乡的期待,所以他今年计划报考农学或师范专业,希望大学毕业后能返回家乡,建设家乡。

而如今考研二战乃至三战、四战的学生,有些希望经由更高学历走向名企,有些则感觉自己能力不足,无法达到理想职业的要求。我们发现,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把大学生涯过得更加充实,全方位提升自身能力,让自己足以匹配这个伟大的时代。

人生,是一道开放式的命题。我们一路行来,遇见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也应当活出五彩缤纷的自我。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觉察自己真正的需求,我们就能够随时调整航向,设计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奔赴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