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雨:扎根水电的“一线造梦人”
(通讯员 向思颖 朱伟 陈巍) 六年光阴、坚守一线,以山为室、以水为家。他就是是乔雨,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毕业生、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也是扎根于水电“禁区”,即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工地的“一线造梦人”。
▲我校优秀毕业生乔雨获奖
他的先进事迹曾被央视、光明日报、网易、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并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作为重大工程复工复产基层一线青年代表接受CCTV-1新闻联播直播采访,反响热烈,有效引导了广大青年群体敢于扎根基层,为打造新时代“大国重器”砥砺奋斗。
勇担一线重任,建设禁区高坝
乌东德水电站地处川滇两省原国家级贫困县禄劝与艰苦边远地区会东县交界处金沙江下游第一梯级,平均海拔1300m,工作地距离乌东德镇25公里、最近县城52公里,交通十分不便。坝址最大风速达42.9m/s,全年气温≥35℃,天数达44.8%,近百天相对湿度仅10%,混凝土温控超难,综合技术难度位居世界前列。2017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主动向公司提出到最艰苦的乌东德水电站工地一线锻炼。大坝建设高峰期,他长期带头现场夜间值班、雨季不休、大风不回、春节坚守,一线亲自指挥每一仓、每一车、每一铲混凝土,保障优质高效浇筑。他曾连续35天无休坚守一线工地,掐秒表寻找“漏洞”,最终实现每趟混凝土运输时间节省15s,全坝工期节约34.7天,共节省投资成本约450万元,成效显著。小雨及以上恶劣天气,他经常彻夜不休,全天候坚守仓面一线,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打造精品工程,铸就大国重器
他先后牵头组建大坝“双百”目标团队、样板工程红旗班组、温控防裂党员突击队,坚持以乌东德水电站蓄水发电安全为准点、大坝创精品目标为导向服务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大坝工程重点施工技术方案优化,组织研究提升浇筑一条龙效率,促进大坝智能建造科研成果实施落地。疫情期间,他主动协助做好工区工点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脚踏实地落实安全生产、严守质量关,确保进度受控。大坝实现提前3月到顶,创下单个坝段年上升高度122m、全坝年平均上升高度90m的行业最高纪录,连续两年上升高度超过100m、浇筑方量破100万m³,混凝土温度合格率高达99.7%,开创高拱坝建设“之最”,混凝土温控达到真正的“随心所欲”,未出现一条裂缝,高质量实现建设无缝精品拱坝的目标,大坝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结合理论实践,创新思维与技术
乔雨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注重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在探索大坝施工管理过程中遇到关键技术问题时,积极思考解决方案,并及时形成创新性成果。他发明了红外热成像智能测温、仓面环境智能喷雾恒温、通水冷却智能降温控温装备,解决了混凝土温度控制从传统的散点式向集成式、人工向智能化转变的难题,实现了温控设备的完全国产化;组织研发了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控制为一体的智能管控平台,破解了施工过程管控不足、质量评价追溯、跨单位协同管理的难题,填补了特高拱坝混凝土施工全过程智能控制技术空白,打造了世界上最聪明的智能大坝;提出了300m级薄拱坝绿色筑坝原则、指标与支柱技术体系,破解了高拱坝混凝土开裂顽症,化解了施工进度的制约因素,累计节约投资约5680万元。他曾获得中央企业班组长岗位管理能力资格认证证书,通过一级建造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考试,发表3篇SCI、14篇中文核心论文,牵头和参与申报65项专利,荣获14项省部级、37项集团公司科技奖励,荣获建工集团项目管理大赛一等奖两次,获评两届青年岗位能手,入选第一批“青马”学员、三峡集团第九批青年骨干。
对于创新,乔雨颇有心得。他说:“我们要突破一些现有的思维,借助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将思维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以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从中热水泥到低热水泥就是乔雨及其团队创新的成果。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固定思维、陈旧思想,绝不可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虽然可以借鉴一些经验,但更应该挖掘新东西、新方面,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进行研究。
“多看、多思、多总结”是他成功的秘诀。即使是成绩优异的学霸,在刚进入实际工地时依旧是一名小白,因为实际的施工环境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因此需要我们多观察。出现问题不可怕,但是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该怎么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思考。前辈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并补充是我们成功的关键,而对于问题的总结则更加重要,我们要防微杜渐,吸取教训,防止同样的问题发生两次。
推动绿色建造,造福广大民生
乌东德300m级特高拱坝全坝采用绿色筑坝材料———低热水泥混凝土,在世界水电工程建设中尚属首次,他在这项技术研究过程中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他全面组织研究低热水泥混凝土筑坝性能研究,先后攻克了适应4.5m厚升层的液压爬模自爬升、低热水泥常温混凝土筑坝技术、表孔溢流面一次成型、中表孔门槽台车研发、清水混凝土坝顶施工等关键技术,推动乌东德废弃骨料及表土回收利用和沿江绿化带建设。他参与了集运鱼系统研发和建设,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减少电站建设对长江珍稀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并参与放流活动11次。
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示精神,先后10次对乌东德镇中心小学贫困学生和附近新村贫困村民的学习生活进行调研,结合调研情况,连续六年组织团支部举行乌东德区域“暖冬关爱·点亮微心愿”活动,累计帮助2000多位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等困难学生。他深入基层一线调研5000余名农民工工资、生活需求,与其“打成一片”,俨然成为农民工的“一员”和朋友,组织专题会督促施工单位关爱关心农民工,连续六年所负责对接的工点无任何拖欠农民工劳酬的不良行为。他说:“我们的国家如此富强,却依然有偏远地区的百姓无法享受到安康的生活,这样的场景我也只能力所能及地尽绵薄之力去援助。”六年如一日筚路蓝缕,大坝江中起,绿电万家送,他始终铭记“建好一座水电、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片百姓”的初心。
家国天下,有国才有家。在六年的时光里,乔雨以山为室、以水为家,工程在哪儿人就在哪儿。与家人聚少离多,乔雨就带着对家人的浓浓思念坚定地扎根在一线,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以青春之志,书写基层奋斗之诗!
编辑:田郑 王明哲
报道链接:
三峡大学新闻网:乔雨:扎根水电的“一线造梦人”
https://syw.ctgu.edu.cn/info/1052/47413.htm
三峡大学官微:全国表彰!三峡大学再获殊荣!
https://mp.weixin.qq.com/s/GJv9B80fljsn9coouDNNWw
三峡大学校报:乔雨:扎根水电的“一线造梦人”
https://wx.ihwrm.com/baokan/article/info.html?doc_id=4292772
中国教育报:青春在奉献中绽放
http://paper.jyb.cn/wap/h tml/2023-07/12/content_626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