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来到我家中

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李友君家访

汽车工程学院辅导员张雅璇家访

生命健康学院辅导员陈立家访

生命健康学院辅导员张彤家访
今年暑假期间,高校党员干部教师纷纷开展“四进四联”,进教室、进食堂、进宿舍、进社区,联系教师、联系学生、联系家长、联系群众,在主题教育中持续深化下基层实践活动,办好2023年湖北教育重点实事“万名党员教师家校协同”。副校长杨京湘,学生工作部、各学院党员领导带领77位辅导员老师开展暑期家访工作,足迹遍布28个省市,实地走访了111个家庭,反馈学情,倾听家声,把国家政策、学校的关怀、老师的关爱送到学生家中,增进家校理解、凝聚家校合力,共同呵护学生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看看辅导员们的家访故事吧!
“我要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讲述人:信息学院辅导员 方浙盼
我们乘坐高铁来到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小成家。一见面,小成的母亲就热情地询问孩子在校的情况,我们仔细介绍:“小成在校积极参加活动,学习认真专注,上课积极发言,老师们都很喜欢她”。一番交谈,我们了解到小成父亲在外务工,母亲在家务农,一个弟弟在当地读高中,家里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开销。
小成说:我知道爸妈非常不容易,为了让下一代有文化、有出息,他们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劳作,给我们创造条件和机会。我也很感激学校的帮扶,免除了我求学路上的后顾之忧。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我会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在和小成及其家人的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尽管他们物质上不富足,但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倾注了所有精力和心血。
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成长环境,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家访的路还很长,我会一直将这份真挚的情感延续下去。”
讲述人:计算机学院辅导员 谢晨
7月8日上午,我带着慰问品去离武汉市300公里的荆州市公安县小怡家。出发没多久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不一会儿我接到了小怡的电话:
老师,一路上都有雨,注意安全。”我到达时,小怡和爸爸妈妈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小怡爸爸迎上来领着我往家走,小怡妈妈准备了饭菜。为了不给小怡家里添麻烦,我说自己半路已经吃过午饭了。但小怡爸爸还是很热情地要我喝水、吃水果。
小怡有升本的愿望,我向小怡爸爸介绍了学校的资助政策、奖学金制度、教育和管理制度。小怡爸爸说:小怡第一次去武汉上学是我送的她,了解学校的管理和环境,我们挺放心的。小怡平时也跟我打电话说在学校很好,辅导员老师管得很严,开玩笑说她不敢逃课,学校对她们也很关心。”我鼓励小怡在获得奖学金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考虑,多学专业技能多考证书,并提供了一些升本建议,要根据个人能力选择目标院校。小怡和家长都很认同。
临走时小怡妈妈又邀请吃一点饭再走,路上不好吃饭,小怡爸爸也一直说着老师能来家里很感动。听到这里我真的触动很大,正是这种情感的表达让我感受到了实地家访的意义。家访的路还很长,我会一直将这份真挚的情感延续下去。
“以学生为圆心,以爱心为半径,去温暖一颗颗心。”
讲述人:计算机学院辅导员 付明星
7月4日,我带着慰问品,历时五个半小时车程,抵达恩施利川的小向家时已是傍晚。小向是家中独子,一进屋,小向父母便热情邀请我坐下。一番交谈,我了解到小向父亲喉部长了息肉需要进行手术。
“老师,小向内向了些,其实很懂事,不知道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妈妈问道。“小向一直都很努力,积极参加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后还打算考专升本呢。”针对接下来的暑期社会实践和专升本计划,我叮嘱小向,一定要先扎实完成学校的课程,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尤其是英语更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多来办公室找我聊聊天,小向在一旁直点头。“我们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知道孩子读书就一定要支持,谢谢老师对小向的照顾!”
临走前,我对小向的父母说:“叔叔,您一定要及时动手术,不要拖,您和阿姨身体好了,小向学习才更有动力。你们有什么事也可以跟我打电话,我会尽力解决。”
通过家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明白了辅导员工作只有以学生为圆心,以爱心为半径,去温暖一颗颗心,去守护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才能画出最美的太阳。我会不断行走在每一条家访路上,让爱延伸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广。
“我们家小黄学校是选对了,专业也选对了。”
讲述人: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 李友君
7月5日,我们家访团队冒着近40度的高温,带着提前准备的礼物,驱车前往黄冈市的小黄家。快到时,老远就看到他在路边招手,我赶紧下车拿太阳伞给他遮阳光。
来到家门口,迎面而来的是小黄妈妈,一边说着欢迎老师,一边指引我们进屋。小黄家的房子是租的,虽然小,但收拾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小黄爸爸看到我们走进屋来,立即端来茶水,说着“老师们辛苦啦,来喝点水”。石老师仔细询问了小黄家人的生活状况,又带来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怀和慰问。接着,我仔细介绍了小黄在学校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传达了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相关制度,重点讲了讲机械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小黄妈妈乐呵呵地听着,不时询问几句细节。她不停表示感谢,连连说:“我们家小黄学校是选对了,专业也选对了,感谢国家和学校的好政策呀。”小黄爸爸话不多,只是不停地给大家倒茶水、递水果。
离开的时候,小黄和家人手里拿着自家种的水果和食物,都被我们谢绝了。小黄妈妈说着,注意安全呀,下次一定要吃了饭再走。”
“得知小阳在班上成绩是最好的,各方面表现优异,爷爷欣慰地笑了。”
讲述人: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 李凤
7月4日,我前往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姚店村小阳同学家,送上学校为她准备的慰问品,并介绍国家资助政策,爷爷高兴极了。我们关切地询问家庭情况和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并告诉他们小阳在学校的表现。
爷爷伤感地说:小阳的父亲去世了,母亲走了,家里只有他一个人种点地支撑着生计,好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全家有低保补助,小阳和弟弟上学都有保障。”聊着聊着爷爷逐渐放松了,得知小阳在班上成绩是最好的,各方面表现优异,爷爷欣慰地笑了。
临走时,我看到门外家里面种的玉米等农作物,前一天晚上被大雨大风都吹倒了,爷爷说很多都没有用了。家里只有一辆三轮车,小阳说每次回家只能坐车到镇上,爷爷会骑着三轮车去接她。
家访结束,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有多重。我深知,无论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他的成长都离不开“爱”,这种爱既来自家庭,也来自教师。我们的肩上责任重大,需要更加努力,用多种教育方式来关爱这些更需要“爱”的孩子。
“我们瞧见这位母亲头上的根根白发,心中有些沉重。”
讲述人:汽车工程学院辅导员 邹慧怡
7日4日,我们家访团队来到离武汉519公里的湖北最西南处恩施乡下小杰的家。还没到门口,他母亲便热情地迎上了我们。小杰端来水,同他的母亲一起坐下。我们表达了谢意后,围坐在一方小桌子前聊着他们家的情况。
小杰的父亲在他小学时意外去世,此后便是妈妈独自抚养他们兄弟俩长大。我瞧见这位母亲头上的根根白发,心中有些沉重地想,这些年的苦楚估计只有她自己知道。即使家中并不富裕,但生命是不会轻易被顽石压倒的,他们仍乐观地生活着,并有所热爱。稍年长的哥哥已经成家立业,也有了小宝贝。谈到那小小的生命,一家人脸上流露出止不住的笑意。
我们也聊到小杰的大学生活,他说着说着,渐渐红了眼眶。一年的大学生活让他感受到青春的热情,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充满乐趣,寝室生活也让他多了四位好朋友。他很感激学校的帮扶,免除了求学路上的后顾之忧。小杰说,这浓浓的关爱会激励自己努力向前,创造更好的生活。
夕阳西下,天边挂着的瑰丽红霞与绵延不断的山峰映接。我们谢绝小杰和妈妈留下吃顿便饭的好意,在道别声中赶赴下一个家访。人生百态,这一件件一桩桩的访谈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我们真心祝愿这些学生以后的日子平安顺遂,前程似锦。
“小刚送我们离开,也愿意主动说话了,好像一直关着的门终于打开了。”
讲述人:汽车工程学院辅导员 张雅璇
7月4日,我与邹慧怡老师带着慰问品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小刚家。小刚大一期间,父亲在工作时发生了意外,导致卧床大半年。在与小刚父亲交流的过程中,我介绍了小刚在学校这两年的良好表现、学校和国家相关的资助政策,小刚获得的学费减免和助学金情况等。
当我们聊到还有一年毕业,询问小刚如何打算时,他低下头沉默不语。我知道他想专升本继续读书,但由于家庭原因,他害怕增加家里负担无法开口。我问:你成绩不错,想不想继续读书?”他不吭声,父亲似乎是明白了他的想法,说:如果他想继续读书,我当然绝对支持他。”小刚抬起头看看父亲,点点头。然后我介绍,本科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也有助学金等各种相关资助政策,有的还有建档立卡学生专项计划,我带的18级学生也有一边工作一边升本成功的案例。“我想试一试专升本,和同学一起准备。”小刚逐渐放开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父亲很开心,鼓励他一定要努力。他对我们说:我真的没有想到学校会对我的小孩这么关心,给予我们这么多帮助,谢谢学校和老师们。”
家访结束后,小刚送我们离开,也愿意主动说话了,好像一直关着的门终于打开了。
“家访是老师走进学生家庭的桥梁,走入学生内心的纽带。”
讲述人:生命健康学院辅导员 张彤
7月4日,我带着慰问品来到潜江市积玉口镇玲玲家。玲玲家是一栋自建的二层小楼,年代久远已经破旧,进入家门,家里只有简单的床和衣柜,但收拾得井井有条。
家中只有玲玲和爷爷奶奶,爷爷中风在床上躺着,奶奶打小工补贴家用,还需要照顾爷爷,另有几亩地种菜吃。我到家时,玲玲的奶奶正在镇上的饭店打工,只有爷爷在家。我向爷爷讲解了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爷爷虽然生活不能自理,但依然非常关心孙女的学习情况。我介绍:玲玲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非常坚强、乐观、努力上进,我们一定帮助她度过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爷爷听完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老师,虽然我们家条件不好,但再难再苦也不会让她放弃学业。这孩子今后还需要老师们多多帮助和指导,我和她奶奶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支持她。”爷爷眼神中满满的都是对玲玲的殷切期望,还有对学校的感谢。
家访是什么?我想,家访是老师走进学生家庭的桥梁,走入学生内心的纽带,在交流的一个个瞬间里,我们给学生和家长送去爱心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温暖和感动。
“没想到,老师会顶着高温辗转10个小时来到大山中进行家访。”
讲述人:生命健康学院辅导员 陈立
7月15日,我和江秀老师组成家访小组,前往恩施市咸丰县忠堡镇小白家。
小白早早就在家门口等着。他说没想到老师会顶着烈日高温,辗转10个小时来到大山中家访。小白家里目前只有爷爷、奶奶、弟弟,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爷爷瘫痪卧床,年迈的奶奶需要24小时照看他。交谈中我询问了小白暑假的计划,他说:本来想着出去找找兼职,但家里需要有人帮忙,我就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弟弟还小,也需要有人照看。”
我们代表学校向小白和家人送上了慰问品。资助专员江秀老师将学校的资助政策向小白一家进行了详细讲解,分享了一些大学生活学习经验。我鼓励小白尝试参加学校勤工助学岗位,通过自己的双手赚取生活费,勉励他克服困难,勤奋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和社会。奶奶听后激动地对我们说谢谢。
“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身上的重担,我们不只是走进学生的家庭,而是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讲述人:商学院辅导员 但晨
8月7日,经过将近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兰溪镇小婷的家。下车后我提着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小婷的奶奶在门口等我们,十分热情。我说明家访来意后,奶奶慢慢地讲述家庭经历。
小婷自幼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父亲在她六岁时因癌症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几年后,爷爷也因病离世,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整个家庭只剩奶奶支撑着。我之前虽了解过小婷的家庭情况,但再听一次依旧有些震惊。奶奶从六十多岁开始一直在为孩子的生活奔波,我被老人的坚韧勤劳、乐观无畏深深感动。我把学校的助学政策和她详细说清楚,告诉她学校非常关心小婷,让她不用担心小婷大学的费用,奶奶听完后一直说:“感谢老师的关心,感谢学校的关心。”
回去的路上我捎上了要去兼职的小婷,跟她聊天。小婷英语成绩不错,于是我鼓励她好好准备专升本考试,她笑着点点头说:
我也有专升本的想法。”我把她送到兼职的地方,下车时她郑重地和我说:“老师,谢谢您!”
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身上的重担,我们不只是走进学生的家庭,而是要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关怀。
“谢谢老师,我以后会更关心孩子!”
讲述人:文化旅游学院兼职辅导员 王东丽
7月11日,烈日酷暑,我带着学院给晶晶同学准备的定制礼物,踏上了前往500多公里以外的恩施的火车。从火车站到她家还有近两个小时车程。我刚下车,就远远看到晶晶和妹妹的身影,姐妹俩热情地把我带到家里。客厅堆满了刚从田里收获的玉米,墙上贴满了奖状,都是晶晶中学时获得的荣誉。
我跟晶晶的爸爸聊起了孩子的成长。晶晶来自一个有爱的家庭,但父母在她九岁时就出门务工了,晶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跟随外公外婆生活,还要帮忙带两岁的妹妹。父母不在身边,对她的学业和性格带来了一些影响。晶晶学习努力,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优异,但高中时成绩有所下降,高考时与本科线仅一分之差。晶晶和家长都希望能通过专升本升入公办大学继续深造。
我向晶晶爸爸反馈了她在学校的情况:年级排名靠前,学习专注主动且踏实,但比较沉默内敛。我建议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跟孩子多谈淡心,多鼓励鼓励她扩大交际,提升表达能力,积极参加活动展现自己,提高自信心。晶晶的爸爸感慨道:谢谢老师,我以后会更关心孩子!”
“这个暑假我收到最暖心的礼物,就是学生的一声谢谢”
讲述人:艺术与传媒学院辅导员 李格格
7月5日,我们前往位于湖北十堰的红红家中家访。到达红红家中时已是午后,烈日炎炎,红红和她的母亲早已在楼下等着我们,一见到我们,就十分热情领着我们来到家中。
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因为家境原因,红红从小就十分懂事,假期回家后就主动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或是利用空闲时间在外做家教积攒生活费。对于红红的学业和生活,红红的父亲说,我们做家长的没能给孩子一个富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法为她在外求学提供足够的照顾,这是我们对她最愧疚的地方”。谈到对孩子未来的想法,红红的母亲觉得,不管她毕业之后选择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会尽全力支持。
在交谈过程中,我关注到红红的母亲看着女儿时,目光里充满了疼爱。而红红也一直贴着妈妈坐着,就像是在外飘荡许久的小船回到了久违的港湾。通过这次家访,我对红红有了更多的了解,如何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以及资助工作,是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
我们向红红的家长详细介绍了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也谈了一些对红红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建议。红红的父母也对学校对红红的关怀和照顾表示了认可和感谢。离开时,内敛的红红对我们小声说了一句“谢谢”,我觉得这一声感谢就是做学生工作最好的回报。
“通过家访,我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传递了爱的力量。”
讲述人:体育学院学生科科长 郑青
8月8日,我和学院党总支书记张莉红老师前往广水市陈巷镇,到困难学生小余家中实地走访。小余早早地就在村口迎接老师的到来。小余同学的爸爸、妈妈十分感动,说真没有想到,老师会冒着酷暑到家中家访。
张莉红书记给家长介绍了小余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及表现情况,宣传学校各项资助政策,打消家长的顾虑。小余的爸爸妈妈深受感动,给我们讲述了小余同学的成长经历。小余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因此性格很内向。但上大学后小余有了十分可喜的变化,变得阳光开朗,一回家就帮着奶奶干农活、做家务。小余的爸妈一个劲地感谢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张莉红询问小余同学的下一步打算,得知小余同学有当兵的意愿后,积极鼓励他好好准备,珍惜在校学习生活的时光,学好专业技能,多看好书,努力实现个人梦想,并叮嘱小余如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跟老师们寻求帮助。
这次走访,我们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传递了爱的力量。
(党委学生工作部综合组稿 照片由各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