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追梦人—— 探寻“挑战杯”国赛一等奖背后的故事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终审决赛中,我院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有朝气、有实力、有颜值;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他们全力以赴破难题、蹚新路;他们创造了我院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创造了历史,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从参赛到完赛、从校赛到国赛历经整整一年,受疫情影响,很多线下调研和采访工作难以开展,但师生们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进程并未因此放慢脚步。多轮线上会议、多次深夜探讨,时间与汗水目睹了他们的艰辛,语音与文字见证了他们思维的火花。返校后,团队立刻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线下工作当中。团队队长、艺术与设计学部2020级环境设计专业2班学生高雨晨说:“虽然平时学业繁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与规划,但我们都在坚持,能够为同一个目标倾尽全力奋斗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从线上筹备到线下调研,从湖北省博物馆到武汉博物馆再到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调研的每一步都严谨分工、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作品获奖的背后,凝结着团队每个人的心血。”
“‘挑战杯’比赛是一场‘长跑’,期间经历的汗水和泪水,真正让我体会到了‘无奋斗,不青春’的意义。这次参赛的意义对自己非同寻常,从以往参加比赛的学生变成了引领学生的队长,这是一种身份上的转变,更是一种责任。一次次奋战的背后,是熊熊燃烧的雄心,是求实、创新、协作、牺牲、自律的精神。我是个幸运儿,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成员们辛勤的付出,大家团结合作、集智攻关,一起攻克了各种难题。” 高雨晨激动地对记者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省赛复赛答辩当天,天气比较恶劣,下着雨还降温,教师钱宇率领团队前往武汉纺织大学帮助团队一起布展。大到模拟答辩,小到一块明信片装饰,不漏每一处细节。除了对文本的精益求精,团队对海报、展板等展示素材追求更加美观和多样,每一个符号、一张照片的摆放都是团队反复斟酌后才确定的,力图体现创意和精致。“我们团队成员虽然多为女生,但是搬运材料,张贴墙纸,挂贴展板,一整套流程下来,流利干练,有条不紊。我们的参赛作品是根据设计图1:1定做的木质太师椅,非常重。钱老师主动承担了搬运参赛作品至比赛现场的重任,我们想要上前搭把手,钱老师却要我们去旁边休息。看着他忙碌的背影,心中暖暖的。” 艺术与设计学部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班学生吴赛雅说。
省赛特等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有了省赛的积淀,团队信心更强,配合也更加默契。这支优秀团队的成员们勤奋好学,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过程中的收获远大过结果。从校赛、省复赛到最后的决赛,我们前后开了四五次专家指导会,接触了很多知名的老师与评委,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指导和建议。在虚心接受指导和建议的同时,也让给我们触及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涉及过的知识,令我们受益匪浅。艺术与设计学部2020级环境设计专业3班学生陈哲说。
进入国赛后,团队接受了专家的指导,又发现了许多新的不足。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仅用几个晚上便完成了大部分修改,每一页PPT都经过10多个版本的迭代。国赛是现场答辩,艺术与设计学部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班学生王子怡回忆道:“临近答辩,心里非常紧张,讲稿的每一处表达和每一个对于可能评委提问的问题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我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稿子,背稿子背到凌晨1点,期间有过焦虑,但看着队长抱着她厚厚的笔记本,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完善自己的答辩问题,指导教师以及学部主任在答辩前也反复为我们进行模拟答辩,让我倍受鼓舞,我坚持了下来。团队其他成员们在完成自己负责的板块之余,总是陪我一起查阅资料,一起询问老师,在我情绪低落之余,会带我走出办公室去放松,也会在言语上给予我 安慰和鼓励。”
与校赛、省赛ppt答辩形式不同的是,国赛中每个课题设有一个展位,当评委老师来到展位面前,团队需要在展位区域向他们讲解自己的项目课题,讲解时评委会提出问题,是一个需要随机应辩的环节。“在国赛的平台上,不仅能够与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项目团队交流学术研究中的经验,并且收获了宝贵的友谊。给人一种在家中的感觉。”这是左鑫来到比赛的新环境后,在“挑战杯”国赛上的真实感受。
队员们的努力是向上生长,而教师们的指导则是向下扎根。“钱宇老师手把手带着我们优化调整项目,全程陪我们攻克难关、挑战自我。如果没有钱老师的专业指导,就没有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我们。特别感激学院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挑战杯’大赛,在大学期间得到全面的滋养。”艺术与设计学部2020级环境设计专业2班学生左鑫说,他正努力准备出国深造去新的领域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通过这次竞赛,大家在彼此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艺术与设计学部2020级环境设计专业3班学生张凯然表示,比赛期间,大家相互补习功课,直至比赛结束后也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
对于所有团队成员来说,“挑战杯”既是求胜的赛场,又是成长的路径,更是展示的舞台。他们收获了武汉城市学院第一个“挑战杯”国赛一等奖,这不仅是对他们成果的肯定,更是一份为校争光的荣誉感,也是探索真知、科创报国之路的一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