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艺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让爱飞跃万水千山







  本报讯(记者 秦彦彦)“老师,你看我的衣服美不美?”在中国传统服饰云肩制作课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城南社区的小学生们向一群年轻的老师们展示着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这是山东艺术学院“艺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在援疆支教过程中的上课日常。
  2023年7月,山东艺术学院“艺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着志愿服务的使命,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誓言,冒着酷暑从山东出发,经过五十多个小时的颠簸,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城南社区进行支教活动。
  “每次招募信息发布后,学校都会从众多报名学生中选出有着较强综合素质、有过多次志愿服务经验的学生,配备上政治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他们都具有出色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最大限度保障支教活动取得实效。”山东艺术学院团委负责人说。
  出发前,实践团成员认真学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历史,提前做好支教课程的各项准备。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实践团的课程设置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兼顾学科交叉,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艺术专业优势,丰富本次援疆支教活动。
  在语言文字课上,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讲授了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讲解如何写好方块字。“老师,我们没学过,我能写好吗?”软笔书法课刚开始,维吾尔族小学生就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在大哥哥大姐姐的鼓励下,他们一个个调整好执笔姿势,认真开始书写练字。“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大学生志愿者教孩子们口部操、绕口令,为他们开展了诗歌朗诵、古诗文鉴赏、接龙讲故事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
  在非遗面塑体验课上,大学生志愿者首先情境导入介绍了中国醒狮文化,并指导小学生们动手制作醒狮面塑。在制作过程中,维吾尔族小学生踊跃举手,“老师这样可以吗?”“老师您快来看看我做的!”饱含惊喜的声音此起彼伏,渐渐地,在他们灵巧的小手里,一个个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醒狮面塑做了出来,灵动又可爱。
  在中国传统服饰云肩课上,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向维吾尔族小学生科普了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及构成,指导他们用彩色卡纸、超轻粘土等材料制作各有特色的云肩,既提高了动手能力,也体验了中国传统服饰中蕴含的美感。
  在风筝技艺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播放了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的视频,讲述了山东潍坊的风筝文化。“老师,我能去潍坊看风筝吗?”在他们期待的眼神中,志愿者带领维吾尔族小学生制作了潍坊风筝。小小的A4纸在彩笔和棉线的装饰下,化作一只只翩飞的五彩风筝,承载着同学们的希望,随风奔跑飞向天空。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维吾尔族小学生悠扬的歌声从教室里传出,这是大学生志愿者开设的民族大团结课程。志愿者通过展示56个民族人物Q版形象,引导维吾尔族小学生细心观察56个民族的服饰特色,通过绘画、音乐、民族舞蹈赏析、手工制作等艺术特色课程,了解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感受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力量。
  在课下交流中,维吾尔族小学生对山东文化、非遗文化充满好奇,他们会围着志愿者老师问东问西。山东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说,“我们支教的艺术课堂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体会到艺术的魅力。我们种下了艺术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在给予孩子们专业知识的同时,孩子们的单纯和善良也在治愈着我们。”
  在实践团离开喀什的前一天,“艺启”援疆支教活动美育课堂汇报展演在麦盖提县城南社区举行。汇报演出以声乐、舞蹈、朗诵、美术展等多种形式呈现,“艺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与红领巾课堂的25名孩子们共同演出。本次展演不仅是对实践团两周来教学成果的汇报展示,更是加强沟通融合,传递友爱、增进民族团结的平台。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自信的舞蹈和动情的合唱,大学生志愿者们发现“自信的就是最美的”这句话是不分年龄的,孩子们带给了他们很多很多的惊喜。
  山东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谈到这次援疆支教的感受时说:“孩子们清澈的眼神是我从未见过的,也许他们的汉语并不流利,但从稚嫩的声音和字迹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真挚的感情。这次新疆之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支教的经验,还有知识、见识和无可替代的友谊。这是属于我们的独家记忆。”
  据悉,“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是山东省打造“文化润疆,齐鲁先行”援疆品牌的重要实践,是共青团山东省委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山东艺术学院团队在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开展了为期14天的民族政策宣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授、传统文化交流等支教活动,助力团结稳疆、文化润疆,为增进鲁喀两地交流交往交融贡献了山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