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板桥古镇,再寻红色记忆
重温板桥古镇,再寻红色记忆
江苏理工学院 文化与旅游学院 王永雪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古镇迄今近三百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古镇,她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息,只有静谧的水乡、江南的温婉、古朴的柔情。板桥廊檐老街虽经三百多年历史沧桑、风雨浸蚀、岁月磨砺,至今仍感其当年曾经的辉煌,重庆市政府已将其纳入保护村落名单。同时板桥古镇的红色资源也在不断地被挖掘,自此全镇翻开了建设“诗画板桥、好人古镇、生态家园”新篇章。
板桥古镇有别于其他古镇的是这里总长800米的街道有“盖”两侧建有宽 10米的穿斗式回廊,俗称风雨走廊。唯有中间留出1米宽间隙用于屋面排水和采光。间隙下方的地面是宽0.8米、深1米的排水沟用于自然和生活排水。风雨走廊的做工、用料很有特色,房顶的瓦都显得有些黑破旧,这些都表征着古镇的“古”。
摆摊叫卖的、喝茶聊天的人依旧不少。这里没有都市的人山人海,有的只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当地人家。这些民居门是木板门,就跟少数民族吊脚楼的木门一样,显得古朴开关木门都有“吱吱呀呀”的声响人们就在木门开关的“吱吱呀呀”声响之中度过一辈又一辈的悠悠时光,自然引起人的时空沧桑之感。
在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肯定没想到会有一个地方会叫“板桥”。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至今,老街还保留着百年的铁匠铺、榨油坊、酿酒坊、陶瓷作坊、缝纫铺等巴渝最具民俗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200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板桥镇纳入了首批“亟待抢救的传统风貌古镇”。2014年11月,板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5年,板桥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通过重庆市级评审。
除了传统古镇资源,板桥古镇的红色资源也在不断地被挖掘。近年来政府重修了板桥红色记忆馆,分为“党的外围组织”“红色英魂”“红色人物等单元。板桥镇涌现出了黄一德、刘其鸣、谢百龄等一批革命斗士,板桥区委(1938年6月)、板桥特区委(1948年8月)等组织,成为永川区开展组织活动最早的镇街之一。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馆内收录了潜伏国民党内部的“红色间谍”、担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外出寻找红军第一人的黄一德、以药铺行医作为掩护进行工作的谢百龄、上甘岭战役勇斗敌人的李金山等红色英雄人物的事迹。
板桥红色记忆馆建成后,百姓踊跃捐物,如革命前辈用过的东西革命军人参战获得的勋章等,丰富了馆内的革命文物资源。板桥深厚的红色文化,涵养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板桥好人。如今,全镇翻开了建设“诗画板桥、好人古镇、生态家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