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顶天立地”的名人文化传播者

做“顶天立地”的名人文化传播者

本报讯 他30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践行教育初心,从未请过一天假,年均课时量350节以上,被誉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大先生”;他潜心科研,以文立心,以甘坐冷板凳的坚韧钻研地方名人文化,为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提供智力支持;他用心讲好名人故事,已举办线上公益讲座108期,线下讲座200余场,引导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接续传承江苏文脉……他,就是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赵贤德,一位“顶天立地”的名人文化传播者。

“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做点事”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30年来,赵贤德一直耕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做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在研究传播名人文化的过程中引领青年坚定文化自信。

在同事眼中,赵贤德是个“拼命三郎”。“赵老师一直致力名人文化的教学科研,几十年来没有请过一天病假或事假, 学院排课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勇挑重担,力求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常如瑜说。

赵贤德经常组织学生到常州市青果巷、常州名人研究院及其他名人故居参观游学,开展文明探源。在赵贤德的熏陶下,他所带毕业生的论文选题也纷纷聚焦江苏文化名人研究。

学生眼中的赵贤德,是一位活泼幽默的老师。“赵老师讲述的名人故事非常有趣,他用精彩的故事启发我们要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幽默中又不乏深刻的哲理。”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生黄二磊告诉记者,受赵贤德的影响,黄二磊和他的同学也开始尝试用短视频的形式讲述、传播江苏名人故事。

“作为教师,我始终觉得,要为培育青年文化自信做点事。”赵贤德说。30年来,学生沿着他的路,有的成为教师,在大中小学校任教;有的走上学校管理岗位,为更多的学生服务;还有的像他一样,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传播名人文化要‘顶天立地’”

在研究与宣传历史名人方面,赵贤德可谓既“顶天”又“立地”。“顶天”在于他完成了不少有关历史名人的高级别课题,经常参加全国性的学术报告会;“立地”在于他日复一日深入街头小巷,身体力行地给群众讲述当地名人故事,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赵贤德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专业都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毕业进入江苏理工学院工作后,他着手研究常州籍语言学家,并由此延伸到对江苏文化名人的研究上。近年来,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和国家语委科研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市厅级项目15项,在核心刊物和重要报纸上发表名人文化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有关江苏名人的学术专著和教材12部,专著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研究成果交给大众、交给社会,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享受这种成果。”秉承这份初心,赵贤德宣讲名人文化的足迹遍布江苏大地,他在南京、苏州、淮安、无锡、常州等地的学校、街道、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举办线下讲座200多场次,积极开展理论宣讲,传播地方名人故事和家风家训等。

“ 今天我带来的是恽代英的故事……”每周三下午,熟悉的声音都会在常州红色青果电台如约响起,喜马拉雅平台同步转播。赵贤德目前已在线上平台开设公益讲座“常州名人那些事”108期,播放量突破4.8万次,将瞿秋白等诸多常州名人的故事传播得更响、更远。

赵贤德常感慨,“传播名人文化是‘顶天立地’的事业”,他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自己能为宣传、传承江苏名人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不苦也不累,反而感到十分快乐。”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我是江苏理工学院的吴安琪,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孟森的故事……”如今,越来越多青年学生沿着赵贤德的足迹,加入传播名人文化的队伍中,他们的作品发布在“赵贤德传播名人文化”视频号上,在师生的朋友圈广为传播。

在赵贤德的带领下,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的一大批青年教师和博士生都在接续传播名人文化故事,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发表多篇有关江苏名人文化的学术论文。

赵贤德将常州视为他的“第二故乡”,多年来,他精心组织“赵元任与常州方言”“周有光与汉语拼音”等数十次研讨会,多次参加“常州三杰”、盛宣怀等诸多名人学术研讨会并发表独到见解。与此同时,赵贤德还积极参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江苏省修辞学会、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等学会的相关活动,将自己研究江苏文脉传播的心得与同行交流、分享,努力提升江苏文化的影响力。

从校内到校外,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时代在变,但赵贤德和团队传播名人文化的初心没变,他们的脚步也从未停歇。赵贤德说,他将继续讲好名人故事,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事业接续贡献、再建新功。

(许琳、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