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逃出大英博物馆》能够爆火?
近日,由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合作发布的抖音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获得广泛的关注,受到了包括央视新闻在内的众多业内人士的一众好评,掀起了一股呼吁文物回家的热潮。那么,为什么《逃出大英博物馆》能够爆火呢?
这部短剧主要讲述了一盏名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作一名年轻的女子,出逃寻求中国记者张永安帮助其回中国的故事。虽然这只是一部全片不超过 30 分钟的短剧,但是其内核却彰显出了“小短剧,大情怀”的内涵,获得了广大网民的点赞支持。
深究《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出圈的原因,首先就要提及拍摄者拍摄手法技巧的独具匠心。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各种吸引眼球的视频层出不穷,如何提高视频的质量,避免一成不变带来的审美疲劳是很多自媒体博主需要花费心思要去研究的问题。而《逃出大英博物馆》采用拟人化的拍摄手法,赋予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以生命力,拟作是长年居于海外无法归家的游子,每个人的人生几乎都会经历远离家乡的时光,那种无从排解的乡愁无形之中与将文物鲜活起来的思乡之情交叉重叠,引起更多人情感的共鸣。受到思乡之情触动的人更容易情感泛化,此时传递出来的精神内核已经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思乡之情,更泛化成了呼吁文物回归的民族情感。
深究爆火的原因之二,就在于国民民族文化自信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现陈列于大英博物馆的大多数中国文物都是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殖民扩张时被扫荡掠夺而走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终于更加有能力去守护自己的东西,与之一同不断增长的是国民的文化自信,近年来无论是文物二次创作还是文物综艺节目都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让许多以往沉寂在博物馆的文物走向聚光灯,再次焕发耀眼夺目的光彩。而呼吁文物回归不仅仅只是文化自信的驱使,更是一种对国家文化尊严的维护。
而《逃出大英博物馆》中最独特的魅力来自于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和风骨。瑰葭路其实是归家路、海外文物托小玉壶带回的家书、取名自“家国永安”瓷枕的记者张永安……汉字的艺术,中华文化的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选择并非古文物出身的小玉壶,来自网友的解释,小玉壶是为数不多通过正规渠道来到大英博物馆的,更多的文物都是挤在狭小黑暗的柜子里偷运过来的,只有小玉壶是“清清白白”的,能够记得回家的路。而对于文物回归的方式,剧中也彰显出了中国人独具一格的风骨和格局,小玉壶拒绝带领文物一起用逃跑的方式回家,因为“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我们不传输强盗思维,也不推崇以牙还牙式的报复行为,但是拿回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志在必得。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离不开创作者的独具匠心,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历时几个月去到英国实地拍摄,不断精进短剧质量,也少不了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对文物回归的热烈期盼,为自媒体人的创作方向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