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绿色转型“加速度” 探寻生态育人“最优解”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了“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的行动指南。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的高等学校,三峡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助力湖北宜昌实现经济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和公民生态意识全场景培育。继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后,宜昌荣膺湖北省首个“中国人居环境奖”,为美丽中国建设交出了新的答卷。
绿色山水激活魅力城市“多巴胺”。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应有的底色?是黑白灰,是莫兰迪,还是美拉德?答案是多巴胺色,是蓝蓝的天,青青的山,红红的花,绿绿的水,是大自然原本该有的鲜活色彩。自2018年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以来,宜昌市连续三年全省考核第一。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实现“关改搬转治绿”,走上“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跃升之路。复绿长江岸线97.6公里、支流岸线196公里,清理长江157个港口码头岸线资源,破解“化工围江”的典型经验做法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三峡大学成立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研究院,积极探索开设全校公选课,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课堂教学融合社会调查、参观体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2016年成立以来,每个节假日和双休的清晨,在长江边总能看到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拾捡垃圾。七年时间,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善举,升华成一座城的荣光,数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用超过1000场绿化江岸活动,赋予宜昌“多巴胺”的鲜活色彩和独特魅力。
绿色产业激发来电城市“强动能”。宜昌,一座“为爱来电”的城市,以0.2%的国土面积,点亮了大半个中国的万家灯火。2023年10月,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宜昌举行。三峡大学积极助力宜昌水电、风、光新能源以及抽水蓄能、氢能等产业发展,实现从“世界水电之都”向“清洁能源之都”的跃升。凭借着自身丰富的磷矿资源,宜昌吸引了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鸿盛集团海格斯锂电新材料项目、液流电池独角兽企业纬景储能等项目纷纷落户,切入磷系新材料开发赛道。三峡大学紧紧抓住宜昌向现代化绿色磷都转型契机,与宜化集团共建“分析测试中心”和“储能现代产业学院”,力争打造储能技术领域产教融合、科教融会的新标杆。杨学林教授破解钢铁酸洗废液“变废为宝”难题,研发出高附加值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石墨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海华教授,聚焦国家双碳战略和工业4.0时代,潜心研发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陈发菊教授深耕三峡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近30年,对腾退的长江岸线进行生态复绿提供种植指导。三峡大学农水团队聚焦小微水体整治,破解死水难治的困局。三峡大学签约湖北首个高校全场景绿色低碳综合能源项目,在智慧节水、智慧节电、智慧效能平台、能源托管及数字化四个业务领域,推进校园热水系统、经济用水系统、分布式光伏、能源托管服务、电气化交通、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综合能源智慧管控、综合能源人才培养等8项重点综合能源项目,打造“碳中和应用场景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绿色文化激扬生态城市“新征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在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蓝图中,宜昌的山水与人文逐渐融汇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文化”风景,浸润着392万宜昌人民生态意识养成和环保行动自觉。启动中华鲟流放活动10年来,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0万尾,保护了长江珍稀鱼类种群资源,吸引了超过5000名三峡大学志愿者参与其中。三峡大学长江大保护团队提出夷陵长江大桥采用主桥“一跨过江”的结构形式,不在水中建造桥墩,为长江珍稀鱼类让道。“水中大熊猫”美誉的江豚频频现身宜昌江段,在镜头中定格下“最美的微笑”。从事鱼类过坝研究的石小涛教授开设了《长江大保护创新实践课程》,打造长江大保护网络科普小课堂,把课堂搬到长江边,把理论付诸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活学活用。艺术学院研究生王东云,为100种长江濒危鸟类和100种长江珍稀鱼类画像,被央视新闻频道专访,创立了“长江大保护科普绘画工作室”,举办长江珍稀鸟类和鱼类主题画展,深入中小学和城市社区进行长江大保护主题科普。从教师到学子,从科研课题到社会服务,三峡大学人主动融入宜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创新公民生态意识养成新路径,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风尚。
作者:冯方 肖金克 唐梦涵
编辑:杨晶 钟天素卿
报道链接:
三峡大学新闻网:赋能绿色转型“加速度” 探寻生态育人“最优解”
https://syw.ctgu.edu.cn/info/1052/47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