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哲思 贵在真诚
———记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高广旭教授
高广旭生活照
高广旭(左)与导师孙正聿(右)
高广旭与学生们
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有这样一位拥有“特异功能”的老师从小就在文科学习上展现天赋一举摘得文科状元的桂冠在不查阅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将写作中的众多理论信手拈来精确定位到著作中的某一卷、某一页、某一段他就是东大学子眼中的!哲学“引路人”让我们一起走近高广旭老师的哲学世界。
幸遇恩师指迷津
任教江左开拓勤
高广旭从小生活在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在他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便观察到他在学习文科时十分轻松。在老师的鼓励下,高广旭在高中便进入了文科班。他常与政治老师漫谈哲学,从柏拉图、黑格尔聊到辩证法、唯物论。高考放榜后,高广旭取得了县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之后在高中校长的推荐下报考了吉林大学哲学系,并如愿录取。
吉大哲学系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而老师们别具一格的讲课风格也使高广旭留下深刻的印象。王天成老师讲到兴头时便摔下悬在鼻梁上的眼镜,惹得学生哄堂大笑,但话语间都显露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刻洞见。如此痴迷于知识的态度令高广旭不禁感叹:“原来学哲学可以这样沉浸和幸福。”孙利天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每节课都将几十位哲学家娓娓道来。本科四年,先生们的教学风格、学术态度与人格魅力感染着高广旭,使他对哲学研究的兴趣日益浓厚。
影响高广旭最为深远的是其硕博导师孙正聿。与孙老师初次见面的场景,高广旭仍记忆犹新。在本科 “哲学通论”的课堂上,孙正聿身着风衣,衬衫上系着领带,头发一丝不苟,在同学们的簇拥下风度翩翩地走进教室。大教室内不仅有哲学系的同学,还挤满了慕名前来旁听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人群之中,坐在前排的高广旭一下就被孙正聿的气质与谈吐所折服,他向往着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本科毕业时,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保送资格,并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孙正聿的研究生。
孙正聿认为,“执着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是哲学修养和知识创造的两个关键词,而高广旭同样用这两个词概括孙正聿治学求索的精神和高尚的生活方式。在为高广旭指导论文时,孙正聿曾言,“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只有自己投入其中,感受到行文间“逻辑的震撼力”,才能让读者获得真与美的感知。在“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身探索”的耳濡目染下,高广旭将看书学习当作自己的日常爱好,并沉浸在其中。
求学十载,博士毕业后高广旭千里迢迢来到东南大学,并就职于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在高广旭的印象中,东南大学治学严谨,底蕴深厚,且东大哲学系有着天然的学科交叉环境,更加侧重于实践哲学研究,在伦理学、科技哲学等方向有突出表现。新的学术环境帮助他拓展了学术视野,踏入更具现实维度的哲学研究当中。
“平常心”与“异常思”
哲学殿堂引路人
高广旭称,对于哲学要保持“平常心”与“异常思”;而做研究,要“对人类的智慧有所增益。”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偶然翻得一本小书令高广旭半夜惊醒,并抑制不住激动,就着台灯写下之前冥思苦想而未果的主标题:《意义批判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存在论阐释》。此后这篇论文获得了2012年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提名奖,而这场偶然且独特的学术高峰体验也延续至今。高广旭戏称,书架上已翻阅数遍的书籍都是自己的“奴隶”。扎实的学术功底使他即便不查阅资料,也能在写作中将众多理论信手拈来,甚至精确定位到著作中的某一卷、某一页、某一段,文字顺着灵感自然流淌。这种“特异功能”正是其学术热情与切身体悟的充分体现。
对待科研,高广旭为自己制定清晰的学术规划和科研方向,致力打造学术氛围,坐拥专业阵地。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樊和平、王珏等老师的影响下,高广旭渐渐探索出契合自己兴趣的研究领域,不跟风且坚守初心,并在学科交叉中与东南大学哲学系的团队有着密切联系。高广旭以马克思主义正义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为主要研究领域,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多项,在 《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先后入选东南大学 “至善青年学者”A类资助计划、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不仅如此,高广旭还作为东南大学道德发展智库的核心成员,深度参与樊和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负责撰写项目结项成果《现代伦理学理论形态研究》一书重要章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研究”,致力于“久久为功”。
作为东南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与学科负责人,高广旭身体力行哲人的态度与思想,奉献于东大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在学生的眼中高广旭每次授课都是全情投入,“他总是笑着和学生讲解知识点,将马哲课程讲解得丰富有趣,可以感受到他在其中倾注了充沛的情感。”不仅如此,高广旭在每节课开始前总先提纲挈领地介绍知识点,甚至连“调节气氛的话语也是事先准备的”,而这都是为了让学生以清晰的逻辑思维遨游哲学殿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学习。因材施教也是高广旭教学的一大特色。同样是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科教学注重以故事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兴趣,而硕士教学则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题研究。同时,高广旭在每年秋季学期为伦理学博士开设专业核心主干课程 《伦理学热点与前沿》,介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发展方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高广旭相信,一名学者应将全部热情投入所从事的科研领域,以真诚对待研究,才能书写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理论思想,而指导学生依旧如此。高广旭要求研究生从文献、现实与生活三方面寻找问题,即反复研读专业领域内的经典著作但不囿于其中,而是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融入生命体验,从研究的“无我”到“有我”,最后超越自我。
“认真、热爱、严谨、务实”,是高广旭的同事与学生对他的一致评价。在哲学系副教授刘敏眼中,不论是修订课程计划,还是安排教务考务,高广旭都要为琐碎的工作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并且毫无懈怠推诿,尽职尽责。2021级哲学专业秦紫璇回忆道,“怎么可以随便动论文大纲”是高广旭对她说过最严厉的一句话;但她也坚定地称,“跟着高老师学习,我才知道学术是什么样子。”对科研与教学一丝不苟,将真与美的态度言传身授,高广旭可谓名副其实的哲学“引路人”。
伟人生平启智慧
书写“我”字正青春
“philosophy”(哲学)一词包含着“philos”(爱)与“sophia”(智慧),因此又被称作“爱智慧”之学。前者为生命注入灵魂,后者思考如何使生活更美好。而正是在哲学的洗礼下,高广旭将“爱”与“智慧”融进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并形成独特的人生态度,进而为东大学子与身边的每个人点亮哲学明灯。
康德曾言,“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则以“会思考的芦苇”比喻哲学与人生,追求在有限与脆弱的生命中探寻不朽与永恒,而这便是洞察个体处境、创造生命意义的动力。在高广旭看来,哲学看似遥远,却又与人们很近,每个人都拥有学习与思考哲学问题的需求。同样,东南大学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也极有必要加强哲学素养,因为哲学究其根本而言,就是人学,即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一方面,人文社科的学生需要通过哲学提升思辨性与逻辑性,进一步加深人文专业的学术修养。黑格尔的《逻辑学》《法哲学原理》等一系列“引起头疼的书”便是一味拓宽思路的良方。另一方面,在以“强势工科、优势理科”为学科布局的东南大学中负笈求学,理工科的学生们不仅需要精益求精掌握发明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清楚了解所创造的科研成果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在成为工程师与科学家的路上,东大学子只有时刻肩负人文责任,科技才不再冰冷,才能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造福于人类。而这同样是“止于至善”的另一面含义。
人生便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金庸的豁达之语曾赋予了高广旭对人生的不同见解,而现在他又与开启人生之路不久的儿子畅谈文学、历史、政治以及哲学,孩童般充满好奇心的提问常令他惊喜不已。高广旭满脸骄傲地说,“求知是人的天性。我非常欣慰的是,我的孩子对知识和智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父亲恰恰是一位榜样,指引着孩子勇敢向前探索,在未来找寻属于自己的领域,并生根发芽。
加缪曾说,“要紧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高广旭便是以此种方式热爱这个世界。犹如“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他沐浴群星光辉,扎根平凡人生,体察万物哲理,书写生命体验,并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真挚且坦诚地拥抱哲学与生活。
个人简介:
高广旭,哲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江苏省社科优青人才,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兼任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3项,出版专著《意义批判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存在论阐释》《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独立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成果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指导老师 丛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