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中国教育报》的21个头版头条

今年7月7日,是《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纪念日,可喜可贺。回想我和《中国教育报》的关系,也恰好40年。报纸创刊伊始,我就给《中国教育报》投稿。从1983年到2003年我离开南京大学校报到新闻传播学系,整整二十年时间里,《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我几百篇稿件,粗略统计,其中有21个头版头条。我感恩《中国教育报》,南京大学也应该感谢《中国教育报》。

我的第一个头版头条是1985年4月9号,采访南京大学著名地质学家肖楠森教授的长篇通讯,肖教授为我国的攀枝花等好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和缺水地区找水,被誉为“找水活佛”。那些年,他连过春节都忙得回不了家。

改革,始终是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动力,也一直受到《中国教育报》的关注和青睐,这方面我写了大量稿件。

教学工作一直是南京大学的主旋律。南京大学的教学工作一直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有口皆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部为了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设立的最高级别的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分为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三个级别的奖项;从2009-2022年,14年间,二等奖共颁发近千次,一等奖也有百余次,特等奖却仅仅只有6个。我们学校加权之后的分数,在全国高校中独占鳌头。

1996年,我所在的《南京大学报》与学校教务处联合,在全国率先举行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探讨如何为21世纪培养人才,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我们把在校报上讨论的内容结集成册出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为我们的讨论文集专门写了一万多字的序言。此事美名远扬,全国上百家高校到南京大学取经。据说,此举间接促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本科教学评估。

曲钦岳校长担任南大校长的十三年,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把南京大学引领到全国高校第一组团,他的治校理念颇得学界业界称道,《中国教育报》专门刊发我写的专访。

蒋树声校长在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中,亲自部署,亲自撰文参加讨论,我对蒋校长关于如何培养21世纪人才的专访,也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兴起办分校热。1988年,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开始兴建,浦口校区的建设,对于南京大学扩大办学空间,进入全国第一组团,功不可没。

大学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发挥智库作用,南京大学实至名归。南京大学二十多年,一直坚持举办“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几任省委书记和省长,一届接着一届参加,形成传统,难能可贵。好多专家学者的建议都落实在江苏省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已经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南京大学的留学生教育有口皆碑。洋贵妃魏丽莎,国内外闻名。她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美国留学生,美国堪萨斯州人,毕业于衣阿华大学,曾在夏威夷大学戏剧系进修,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她到台湾学习了四年现代和古代汉语。后来她到南京大学学习中国传统戏剧,学校邀请梅兰芳嫡传弟子沈小梅一对一授课,先后排演了全本的《凤还巢》、《玉堂春》、《沙家浜》、《四郎探母》、《秦香莲》、《杨门女将》、《白蛇传》和《穆桂英挂帅》等。魏丽莎的京剧演出在世界各国,名声鹊起,成为中美戏剧交流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母校南京大学,我跟随采访,写了一篇通讯。经曲校长韩书记审阅后,我用传真机(那时没有电子邮件快速通道)传给家大报,人家不给我们登。后来我通过《中国教育报》杨建业副总编送给教育部,再经教育部送中办审批后,1992年2月13日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光明日报》隔天在2月15日头版双头条位置转发。由一个基层通讯员撰写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稿件,登上主流媒体头版头条,实属难得,好多行内人士说,恐怕是空前绝后了,不会再有第二人。

江泽民同志在曲钦岳校长和韩星臣书记陪同下,散步校园,参观了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后接见了39位师生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通过宣传名人,提高南京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人领事,以事带人,始终是我人物报道的理念。通过名人,传播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联合国秘书长布托·加利访问南京大学,我对这个联合国的大家长也不放过,跟随采访,写成《大学就是我的家——布托·加利在南京大学》。

杨振宁是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他到南京大学为大学生做讲座,我听后写成长篇通讯《杨振宁与南大学生谈做人做学问》,请杨先生亲自审阅后,由《中国教育报》发表,多家报纸转载。

李济生将军是南京大学天文系校友,是建党80周年中组部推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代表。那一年,中央电视台在嘉兴南湖举行“心连心”活动,邀请李济生参加。我特意赶到嘉兴南湖,活动结束后,我彻夜采访李将军,写成《南湖夜访牧星人》。

郭令智院士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到台湾大学任教,1947年出国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重重阻力,先让妻子从台湾秘密到香港,然后再一起回到南京大学。国庆十周年,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礼台,受到毛主席接见。

那时,《中国教育报》每周出版周末版《社会周刊》,推出一些大稿子和深度报道。我非常感谢时任主编顾雪林,帮我发表过好多有影响的大稿子。大学生在校健康成长的问题是我一直关心的,我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我参与策划和报道了南京大学学生管理责任部门与学生及家长签订自律协议书,写成《发生在南京大学的新鲜事》,在全国影响很大。

始于1986年6月,由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屈伯川、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等四位老教育家,联名写信给邓小平,建议国家重点资助一些著名大学达到国际水平,直接促成后来的211和九八五。我深入采访,写成《此梦必圆:中国要有世界一流大学》,这篇文章把来龙去脉讲清楚了。

我从很早就关注大学生的劳动问题,我们校报与浦口校区共同策划大学生保洁员的事情,写了《大学生能不能刷厕所》,《人民日报》《文汇报》等相继报道。

有些文章,尽管不是头版头条,重点版面隆重推出,影响很大。采访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校友曾连松,多家报纸和杂志转载。采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胡福明,稿件被多家媒体转载,入选《百年老新闻》专辑。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已年逾古稀,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祝福母校越办越好,祝福母校在外面主流媒体报道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