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以“论”

——历史学院李玉教授谈如何提高学术研究的“问题感”

如何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现今硕、博士研究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往“论文”写作中较多关注“文”的方面,较少注意“论”的层面,容易形成重“文”轻“论”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李玉教授开展线上讲座分享个人多年来论文写作的经验与心得,从论文写作的技术性层面进行剖析,以期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

究竟什么是“论文”?论文的结构、核心要素为何?对这些关键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前提条件。首先,李老师阐述了“论”与“文”二字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概括来讲,就是有“文”之“论”,有“论”之“文”,二者既可并列存在,又能各自独立。从汉语词意方面来讲,“论”本身包含着不同的层次,有“论述”“讨论”“议论”“评论”“论究”“立论”“推论”“导论”“驳论”等不同意涵;而“文”则有“文献”“文本”“文华”“文气”“文品”等方面。“论”同时可作动词和名词,如“推论”“驳论”等,其“论”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性与思辨性结合的过程。如此多“论”的维度,若纵向回溯,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论语》之“论”,由于文本及文化方式的不同,或“曰”、或“言”、或“书”等,从《论语》而始,述论结合,后随着诸子百家的发展,“论”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从中国历史传统来看,“论”所表达的主要是一些政治观点或家国天下的情怀,重在明辨是非对错,其指向性、政治性更强。而现代意义上的“论”则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论”之含义,不仅包含政治思想,也包含文化、社会等方面。论者,伦也;论者,隆也。从弥纶群音、辩证是非,到丰赡形式、隆重表达,从导人入理到引人入胜,从思想性到艺术性,从政治性到逻辑性,“论”在文本上不断升华,在认识上不断丰富,这对于我们克服写作中的困境,满足更高层次的认知需要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明晓何为“论文”之后,那么,如何提高论文的论述性呢?李老师指出,“论文”之“论”,更多是强调艺术性的一面,具体可从以下七个层面展开探讨:

第一,“雾里看花”与“雾里画花”。要提高文章论述性,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认识到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礼”,明晓是非对错,确立“他者”与“我者”之间的本位立场,还要进一步言之以“理”,运用一些科学的规律、方法与视角,探究历史事实背后的机理制度。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到言之有“理”,论述要具备逻辑性与思辨性,要经得起推敲,既要明白历史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又要从人情看到事故,看到背后所隐含的机制。要达到这一高度显然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历史研究中尽量在“雾里”把“花”看得更透彻、更深刻,“画”得更精准、更精彩。

第二,“书不尽言”到“言犹未尽”。历史研究中要重视培养问题意识的思维,不仅要查找相关历史事件的史料,“追踪”其间的细节、过程及因果,还应更进一步“追问”历史细节究竟为何?因何?如何?注意追问的同时也应注意相应的表达,将历史的脉络从纵横两方面“说清”。此外,研究者除了对事实陈述之外,更应进一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核,即“说透”。由于研究者所掌握的研究方法、训练程度均有明显差异,更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总结与反思。从“追踪”到“追问”,由“说清”到“说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过程。第三,“照猫画虎”与“画皮画骨”。李老师在此论述了史学写作之“建构”与“解构”、“解构”与“再建构”的深刻关系。“建构”主要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分析其走向,对历史本身进行一个客观性的描述,讲求的是历史的应然性。“解构”指向的是对历史事件进行逆推导,反向再思考的过程,侧重的是历史的非然性。打破必然,思考非然,再到重新建构,使得研究分析之深度与广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由“建构”及“解构”到“再建构”,从应然到非然,处处渗透着抽象性的说理过程,不局限于表面之“皮”,更应深入到内在之“骨”。

第四,“请君入瓮”与“我与君心”。史学研究除了关注理论性层面的内容,还应该思考技巧性的方法,如“提问”“设问”“设局”等。李老师指出,“提问”主要是围绕议题,由他者之兴趣进行直接提问,侧重于请教性答疑。而“设问”是带有假设条件,由文本设置相应语境,引起自己与他者之间的共鸣,实现从“粉丝”到“知音”的身份转变。对于学术工作者而言,史学论文不仅要“设问”,更要“设局”,此之谓“设下思路结构之局,请诸君入我学术之瓮”。就学者而言,如何“设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五,“人同此心”与“推心置腹”。李老师指出,史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是一个“见事”“见人”“解人”的过程。文章不仅要重视其故事性与可读性,还要将文本的语境进行内化,对于人物类的研究,应当设身处地回归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尽可能做到“推心置腹”与“人同此心”,“移情”时人时事,更好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丰富自己的研究认识。

第六,“当局者迷”与“高人看棋”。在论文写作中,可以尝试转换研究的方法与维度,一方面需要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如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析方法。面对历史研究的史料,首先要“钻进去”,钻入史料与历史事件中,进入历史的情景之中,作历史的当事人和记录者。同时要“跳出来”,以研究者的角度冷静、理性地看待和分析历史,融入自己的判断、思考和个人特色。最后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在论文中展现出“无我”的关照与情怀。

第七,“有志竟成”与“天道酬勤”。最后,李老师勉励同学们,无论是论文写作还是史学研究,首先要有一颗“雄心”,有“雄心”才能有“雄文”,不断给予自己心理期许与暗示,要在学术研究和思考中勇于大胆追求。把握好自己的姿态,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成就感;在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下,也应该认识到,史学是一门讲究投入与产出的学科,也是一门吃苦的学问,需要“几分耕耘”才能获得“一分收获”,论文的“论”需要自己琢磨,多练、多思、多试错,累积经验。与其指望别人“借你一双慧眼”,不如自己“给予一片诚心”。

分享的最后,李老师就同学们疑问进行了解答,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黄河对于在文章导言中如何体现问题意识,李老师以自己所作论文为例,进行了大致的梳理与讲解,对同学们提升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引导示范作用。史学论文写作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过程,技术性与理论性二者缺一不可,平时要加强自身的学术训练,时刻保持优良的思考习惯,学会融会贯通,李老师的经验对于我们论文写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借鉴,当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