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心目中的迎松书院
谈谈我心目中的迎松书院
□董国军
学校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立了梦溪书院、北固书院、文心书院、迎松书院、泓江书院、静湖书院、钟灵书院、毓秀书院、求实书院、求知书院等10个书院。
书院成立一年多了,若要问书院是什么?和学院什么关系?好像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如果学校是一户人家,学院和书院就像这户人家的前后院,以前更重视前院装修,为了更好地学习生活,现在也开始重视后院的改造;如果学校是一辆汽车,学院与书院又像这辆汽车的前驱与后驱,以前只有前轮驱动,为了行稳致远,现在则要换成四轮驱动。
十个书院,迎松书院是其中的一个。最近一段时间里,作为书院党总支书记,我又常常在想,迎松书院为啥叫迎松书院?迎松书院的个性在哪?我们应该怎样建设迎松书院?胡思乱想,理不出个所以然,不妨静静地坐下来,用文字来梳理一下思路,自己给自己做一次笔谈。如果我的文字有幸被某位老师或者某位同学看到了,或者又有幸能得到一些指教,甚或更多更积极地参与,那么于书院建设就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十个书院里,梦溪书院和北固书院,从名字上来说,是直接传承了江大三校合并前梦溪校区、北固校区的文化脉络。学校本部合并前的江苏理工大学,校徽的主要标识是五棵松,迎松书院应该是间接地传承了学校本部文化脉络的。望文生义,迎松,作为一个词组,动宾结构;迎有向着、走向的意思,如果做些引申,则可以理解为向着某种理想或目标主动奔赴;简体的松字,对应的有松树的松,这很好理解,迎松书院的文脉所在本来就是五棵松。
在个性上,十个书院在专业和学科上,除了北固书院有临床医学特色外,其他都不是很分明,因为其他每个书院都对应着二三十个学院或研究院。但也不是没有个性,如有的书院全是女生,有的书院全是男生;有的书院只有本科生,有的书院只有研究生;有的书院有自己独立的院子,有的书院则缺少明显的地理边际……
松和紧相对,也有松散的含义。迎松书院的“松散”,体现在各个方面。书院现有学生约2600人,在本部九个书院中是最小的,却对应27个学院与研究院,对应的学科与专业非常分散。在地理分布上,书院涉及30多幢建筑,既有近于西部学生宿舍区核心位置的D6大楼,也有东部接近教学区和办公区的老生楼、老研究生楼,更有家属区单一宿舍楼、公寓综合楼和其他二区、三区的住宅楼。其中,住着约100人的三区07栋更是到了家属区的东部最边缘位置。
然而,迎松书院有近600名博士生、近400名本科生和近1600名的硕士生,从学科、学历的分布来看是研究型书院,实现了本科及以上学历上的全覆盖和学科方向上的全覆盖。书院男女生比例接近1∶1,在性别比例上也十分均衡。
松树,朴实无华,寿命很长;同时,松树又坚强而正直,任凭风霜雨雪,都能保持青翠与挺直。总的来说,松树的个性特征可以用“朴诚向上”作凝练。“朴诚向上”于人,有朴实忠诚、奋发进取之意,体现的是人格人品、修养修为。做人要诚,忠诚于家国,坦诚于同道;同时要朴,不但体现在生活上的简朴,更体现在学问上的低调务实,无论做人做事,不花里胡哨、不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朴诚的同时,更需向上,时刻保持一种奋发进取的勇气,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气质,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能勇于承担,有机会展现自我的时候更能卓立高标,独领群伦。
松散,是客观上的不足,但如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推进学院与书院工作相结合,协同协作,共建共享;努力推进“三全育人”与“四自教育”相结合,成长路上,双向奔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甚或能趟出一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新路子。
松散往好处说,则近于开放,也因为松散,书院内部之间、迎松书院与其他书院之间,就更需要交流沟通,协同协作。于松散之个性特征,亦可用“开放交融”作凝练。胡适有名言说:“ 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 现在的学科越分越细致,但创新创造处往往又从学科交叉中来。做学问一定要博观约取,精纯通贯,正确处理好博学与精修的关系。“开放交融”正可提供这样的学问路径。
在写这篇稿子的过程中,我也向祝诚、笪远毅、韩陈其等师友多有请益。韩陈其老师从言意象观照角度指出:迎之为动,其实动中有静,因为“迎”的每一过程,就是一个阶梯。松之为静,其实静中有动,因为“小松”往往“恨不高千尺”,松树有一个不停自我生长、不停自我拔高的动程。松之为色,则或青翠或苍劲;松之为状,则或挺拔或虬盘;松之为声,则或松涛或松雨。因此,迎松书院,既要讲究各种各样的“迎”,更要关注培养大大小小的“松”,文以化成,学以成人,人以修正,以学生成长为主线,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使命,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成长的学生成长共同体。书院制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多样化、多元化、优质化、社区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我想,一个书院就像一个大家庭,有着自己的历史与血脉,也有着自己的今天与未来。迎松书院,在秉持江苏大学“博学、求是、明德”校训与“自强厚德,实干求真”精神的基础上,还需要秉承五棵松的文脉,凝聚起迎松书院“朴诚向上,开放交融”的文化个性。
非常期待书院的同学们能发扬主人翁精神,共同建设好这个家。每个同学,贡献心智,发挥专长,你一砖我一瓦,才能搭建起一座高楼大厦。相近学科的同学,或者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间的同学,也不妨利用闲暇,坐在一起,搞个沙龙,喝喝茶,聊聊天,谈谈学术,谈谈人生,也许灵光一闪间,便成就了今后的高光时刻。同时,也非常期待我们的同学能走出书院,融入社会,利用所学,服务地方,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提升自己。
末了,想用自己撰写的两副对联,与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勉:
联一:
能汇众流方到海;
已凌绝顶更摩天。
联二:
在江河交汇处陶冶身心,希能通贯;
于生活素常中发明学问,始谓精纯。
(作者为迎松书院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