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书卷多情似故人

口苏莹莹(文学院汉师2003)

宋代诗人黄庭坚曾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句话我常引以自励。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阅读已经融入我的日常生活。阅读,使得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在认识天地万物的同时,我更加坚定地成为了我自己。

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一度甚嚣尘上,许多人都质疑:读书究竟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读书可以养气’,培养一个人的才、胆、识、力,最终让成为有时候,遇到某种境遇,看到某种风景,我的脑海里会立刻浮现一些语句。它们出自何书何人?我何时何地读过?有些记得,有些已全然忘却,但是我知道,是它们让我成长为现在的自己。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书籍给予的精神养料的的确确滋养过我的心灵,让我站稳脚跟、立定精神,获得内在的充实和从容。

古往今来,许多人曾描述过自己阅读的感受。于我而言,阅读是剡溪之棹,自来自去的潇洒;是月印万川,处处皆圆的完满;是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会心;是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意气;是吟到恩仇心事涌的心气纵横;是故有斯人慰寂寥的欣慰……这些体验,常发生在夜深人静的孤灯之下,颇有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之意味。小窗幽夜,灯火熹微,我行过《诗经》泽畔,踏过《左传》战场,听过易水岸高渐离慷慨悲凉的击筑,从渊明宅前采过菊花,从太白手中夺过酒杯,同东坡淋过沙湖道的那场雨、望过丙辰中秋的那轮月……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在每个挑灯的夜晚,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与书中素未谋面的故人一一相遇。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甚至未来的自己。

读书的目的从来不是超越他人,而是了解他人与世界,是悟得天何所以为天,人何所以为人,我何所以为我。

书籍浩如烟海,或许有人会疑惑,阅读应该专精还是广博?在我看来,必先专而后能广。真正能对人起塑造作用、使人立定精神的书籍,必是力能扛鼎的经典之作。我的阅读主要集中在文学、美学领域,偶尔也涉及哲学、史学内容。通常,我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一本书暂时读不懂不必着急,时间和经历会给予我们最好的答案。我不建议过早地接触一些宏大艰深的经典,这可能导致对经典的简单化、扁平化理解,然后以读过二字标榜自己,导致对经典的理解就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那些经典书籍已经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了千百年,它们有的是耐心,等待读者慢慢成长和领悟,前提是一以贯之地不懈阅读。当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也要敢于跳出阅读的舒适圈,追求阅读的深度,让自己与那些伟大的思想直接碰撞。

宋代吕祖谦谈读史: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每次我阅读人物传记和历史文献时,都用此法,再较之于书中人,则知得失利弊几何。同时,我努力避免以后来人的视角去阅读古人、贬低古人,因为不在其位、不处其地,则不知其难,观人须观其不得已之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他者都是自我的镜子。我们阅读着他人的经历,最终也将沉淀为我们自己的经历。若读罢,书是书,我是我,未能两相融合,则虽万卷亦无益处。

除了思考之外,动笔也是不可少的。我从大一开始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时看到一段值得思考、很有见地的文字,我就会立即用彩笔标记,然后用黑笔书写自己的思考。写读书笔记就是将原本朦胧的想法落实成文字表述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训练思维和表述能力,使得原本的想法更加明确,甚至丰富、升华了。写笔记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很费力、痛苦,反而每次写完都有欣欣然之感。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当我把所有笔记集合起来回头看时,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个人也走了很远的路。

观书者可坐而论道,亦可起而行之。我交友不多,但每遇性情中人,肝胆赤诚,满怀冰雪,则心中暗引为友,见奇文可共欣赏,处世俗可逆海行舟。孔子谈交友云:友直、友谅、友多闻。我也深知非直、谅、多闻之人,不可得直、谅、多闻之友,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才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书山此去,良有困惑,人生路遥,诸多失意,幸得美秋与衡二师,传道解惑,每相宽慰,复多顾念,故得从一孔中窥见天光,砥砺前行,不忧不惧。

时方孟夏,草木扶疏,宜观书,宜约师友,宜闲咏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