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人生
1915年12月25日,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广州楼餐厅内,随着暗杀者一声枪响,一位书生外貌的江西汉子倒在了血泊之中。被暗杀的人叫黄远生,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是新闻通讯的创始人,也是新文艺思潮的先驱,牺牲时年仅三十岁。去世前,他一直以笔为剑,见证着那一段百折千回的历史,记录着民国初期国家贫弱、备受列强欺凌,不断打击着旧社会的各种黑暗势力和官场腐败。他的突然离世,给整个中国新闻界蒙上了一层阴影。
黄远生本名为基,字远庸,1885年1月15日出生于江西九江的一个书香世家,远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的笔名。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发蒙时期广涉经史子集,家里还特地请了一位外籍女教师教他学习英语。后来父母相继离世,家道中落,他只得变卖田产,作为生活费和进入浙江南浔公学读书的学费,假期则寄居在亲戚家。1903年,十八岁的黄远生接连考中秀才、举人。1904年,他在紫禁城保和殿内参加了清朝的最后一次殿试,高中进士。在中国最后一批进士中,黄远生是最年轻的。血气方刚的他不愿按惯例入仕为官,选择了东渡日本,进入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
六年后,黄远生学成归国,本就厌倦官场、深恨晚清腐败的他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决定开启专职记者生涯。1912年,他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少年中国周刊》,之后他还担任过梁启超创办的《庸言》的主编,上海《申报》《时报》《东方日报》的特约记者及北京《亚细亚报》的撰述,同时还经常为《东方杂志》《论衡》和《国民公报》等报刊撰稿。
黄远生在新闻通讯写作时,对新闻背景、事件内幕的挖掘与分析,深入且真实。如袁世凯上台不久,就以盐税作押、以监督中国财政为条件向英法等六国银行借款六亿元。基于此,黄远生写了《借款内脉之解剖》,把六国大借款放在整个世界列强角逐的背景下,用大量材料揭露英、法、德、俄、比、日六国幕后的交易活动以及对袁世凯政府的软硬兼施,最后得出结论:六国大借款反映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利益的争夺,关系到中国政权是否独立,国土能否不被人瓜分的问题。迫于国内反对借款的强大声势,袁世凯政府不得不同六国重开谈判,条件稍作改变。事后,黄远生又写了《最后借款之命运》,报道了修改条件的几次谈判内幕,逐条剖析所修改的几个条件,指出在堂皇的字句下所掩盖的本质问题:“何有改良?越改越恶耳。岂止越改越恶,虽谓国家之命运将断送于此最后之借款,可也。”
他的文章犀利泼辣,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能从常事之中,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深度。虽然只活了30年,仅当了三年记者,但他却以敏锐的眼光、犀利的笔锋、广博的知识、勇敢的态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许多重大的时政事件的报道,揭露了许多黑暗的现象,着实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着社会进步,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理论研究方面,黄远生也为记者这一职业留下了诸多精华,最有名的便是其在1914年提出的新闻记者“四能说”理论,即“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这套理论用最朴实的文字总结了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身为记者,要勤于用脑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勤于用双腿接近现场获得更准确的一手资料,勤于聆听,勤于修习文字表达能力并善于描述真实、表达胸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感叹道:“余无一于此,何能为新闻记者!”每逢重要事件,他总能以最快速度想方设法探得事件核心爆发点,千方百计地获取重要新闻材料,写成有声有色的通讯公诸于世。
记者生涯虽短,但勤奋的他竟写了数百篇文章,几乎全部直接或间接与时事有关,而且立场明确,影响极大。正因为如此,以袁世凯为首脑的北洋军事集团等反动势力一方面恨他,一方面想利用他的才华和影响来为己所用。面对多方势力的威逼利诱,黄远生丝毫不为所动,刊出了《黄远生反对帝制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明确表示反对帝制,与袁世凯等人决裂。为了躲避追逼,他从日本出发,辗转日本,躲去了美国,但最终还是被暗杀了……一代“报业之奇才”就此殒命异国他乡,归根结底是时局所害。
又逢“中国记者节”,我们纪念黄远生,纪念这座中国新闻史上的丰碑式人物。我怕下笔太重,惊扰了先生的英魂,又怕下笔太轻,描不出他们惊天动地的往昔。先生大义,为后世作了表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记者,我们将以先生为榜样,自觉扛起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为师生打造更多更优质的新闻宣传作品,讲好成长成才故事,讲好苏建院故事,讲好中国青年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