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的遗书
“遗书”一词在多数人眼中应该是避之不及的,更不会有人轻易地将这个词与年轻人搭上关系,而我却在自己十九岁那年写下了一份遗书。
高中毕业之后,刚满十八岁的我选择了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的成长道路,我没有立即去读大学,而是选择了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乌拉泊边防连的边防战士。离开家之前,对边疆的环境与条件做了各种假想,也做足了心理建设,但刚踏上那片土地时,条件的艰苦程度还是令我有些意外。不过,乐观的我并没有害怕这些苦,心里暗暗道着:“当兵嘛,就是要多吃些苦,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不过,除了艰苦的条件以外,边疆也有很多浪漫之处,这里的景色很美,夜晚站在荒原上,抬头望天,璀璨星辰仿佛伸手可摘。
我们是军人,不是诗人,我们驻扎在此是为了保卫祖国。边防连的训练任务很重,要求也很高,因为我们守护着边境,需要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应对各种可能的发生。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了军车驾驶员岗位上。起初,我并不喜欢这个岗位,觉得有些委屈自己,但很快我就调整好了心态,本着“螺丝钉”精神,投入了军车驾驶员训练工作。随着研学的深入,我发现当好一名军车驾驶员并非易事,我们要面对的可能是异常极端的天气、环境、路况等等。岗位就是战位,练好军车也是为军队战斗力“加油蓄能”。我暗暗发力,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可以驾轻就熟地完成单边过桥、百米加减档、碟形倒车等十九个科目,即使在熄灯后,也会偷偷打着手电筒研究各类实操案例。因为训练成效优良,我也连续多次被评为连队训练标兵。
边防连的工作当然不止是训练,严格的训练是为了保卫祖国。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2020年6月15日,这天夜里,印度军队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越线挑衅。作为一名战士,岂能容忍其肆意妄为?得到消息后,我们连队所有的战士都第一时间自发向连队递交了请战书。凌晨3时21分,连队吹响了全员全装紧急集合哨,战斗着装,背起行囊,全体开往前线执行任务。局势非常紧张,前线指战员随时有牺牲的可能,出发前,连队给了大家一点时间,让自行写好遗书,留在营地。那年,我十九岁,“交代后事”对我而言是一件从未考虑过的事,时间有限,我只能做短暂思考,想到父母,眼角不禁渗出泪水。我提笔写道:爸妈,一开始选择参军或许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但以解放军战士身份来到祖国的边疆之后,我渐渐明白了肩上的责任与荣光。国家危难重于泰山,听到祖国领土受到侵扰的那一刻,我已然变得无所畏惧,只想立即奔赴最前线。用真诚的爱回报祖国的时候到了,这辈子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已无憾了。这封信也许会是最后的离别书,若真如此,二老切莫过度哀伤,请以我为傲,因为我站立和守护的地方是我的祖国——中国!
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我们乘着运输车来到了加勒万河谷地区正东方向5公里处的一处雪山驻扎,这里海拔约5000多米,常年积雪,气候恶劣。途中得知前线已有战友牺牲,更加怒上心头、心急如焚。我们被分配的任务是在此处进行通信保障,排除印军美式电子装备的技术干扰。我们所处位置,已经进入了对方炮兵的覆盖范围,非常危险。顶着随时有可能被火力覆盖的心理压力,三天三夜没有休息的我们立即投入战斗,又连续超负荷工作了150个小时才开始轮班休息。经历长达近四个月的紧张对峙,边境局势终趋于缓和,我们也陆续撤回自己的驻地。
回到连队驻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向家里报平安,四个多月的“失联”令家人们异常担心,他们或许能猜到我去执行了什么任务,电话中也没过问,只是不停地询问我的健康、工作、生活等情况。听到久违的亲人的声音,我的眼角又一次渗出了泪水,脑海中竟浮现出临走时写下的那封遗书的影子。回到宿舍,我掏出了那封十九岁的遗书,来回打量着。对我而言,这封遗书并不是一个不吉利的物件,它象征着我的勇气、我的担当、我的家国情怀,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我的青春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