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内外
2023年刚过大半,就又有一批明星“翻车”了,其中有影星、歌星、退役运动员,还有千万粉丝级别“网红”。他们“翻车”,有的是因为存在涉黑、涉毒、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有的则是被扒出了道德败坏的“黑料”实证,有的则是因为言行错误、傲慢而招致网络舆论的愤怒声讨。
流量明星们的每一次“翻车”,都会留下一大堆大跌眼镜的粉丝,无奈地收拾着自己那颗破碎的心。毕竟,这些明星曾经是他们眼里最棒、最美、最帅、最优秀的那个人。
喜爱美好的人或事物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心中的这份喜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那他也就变成了“粉丝”。粉丝追星,很多时候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喜欢一个明星时,粉丝会把自己的情感和梦想投射到他们身上,为他应援,为他助力,支持他一步步走红,一步步取得事业上的突破与成功。而这种支持与关注的过程,也会激励粉丝自己,为其提供力量和勇气,让自己也能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追星这件事本身是没有过错的。
但是,有一种粉丝追星行为却不怎么受人待见,这些粉丝紧紧抱团,内部甚至分化形成了一些组织架构,我们常称这类组织为“饭圈”。“饭圈”里的很多粉丝的追星方式往往比较极端,失去了理性也越过了底线。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为了“打榜”“刷票”“控评”,他们甚至会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肆意网暴谩骂偶像的竞争对手,肆意诋毁甚至伤害其他不喜欢自己偶像的人。他们以为自己此刻做的是无比正义又无比正确的事情,殊不知自己已经跌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美丽陷阱。一个个鲜活的“翻车”案例告诉我们,很多明星其实就是文娱公司打造出的绣花枕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根本不值得粉丝为之忘我,根本不配当作前进的榜样。他们要的仅仅是你口袋里的那点生活费与你指尖划过手机屏幕时带来的那点流量。
万事皆有度,追星需理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偶像的成长历程和优秀品格而非偶像本身;应该以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作贡献的程度作为选择偶像的依据,而非仅凭视觉、听觉;应该将追星作为生活的附属品用来调剂心情、增加社交话题,而非将其作为生活重心。还有最重要的,便是追星行为绝对不能越过法律红线,不能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当然,明星群体中优质的毕竟还是占大多数,所以不用谈“星”色变。很多明星热衷公益事业,利用自身影响力带动粉丝广泛关注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助学筑梦等事业,传播正能量,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让其驶入正确的价值航道,这样的明星才值得拥有更多“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