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地成长为她们


树木长出新叶,我翻开了书。“您是哪位?”“我? 我叫樊锦诗。 ”我看到一位瘦弱的年轻女子独自站在火车站前,她背着厚重的行囊,头戴草帽,裤脚还沾上了许多灰尘,她擦了擦汗,眸子里似乎映着银河。

“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去最艰苦的地方,这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去做的事。 ”

那年,她 25 岁,我听她说,她要去敦煌,去沙漠。我看到一位疲乏不堪的年轻女子, 在夜晚举着蜡烛伏案奋笔,她因为水土不服整日心力交瘁,也因为设备简陋长久地联系不了家人,她形单影只,举步维艰,她看着眼前苍凉且一望无际的黄沙, 眼圈渐渐泛起了红。 当她透过窗户纸望向明月的那一瞬间,我想问她:“后悔吗? ”

我很快知道了答案——“我心归处是敦煌”。 七百三十五座洞窟,我看到她缓缓抬起手,隔着很远的距离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描绘着它们的模样。 崖体加固、环境监测、风沙治理……四十余年的光景,是千千万万次伫立。她说莫高窟几乎每一处洞窟都存在着病害, 全世界没有第二个莫高窟了。 她说话的时候, 我仿佛感受到她的心脏蓦然紧缩,她重重吐出一口气,垂下手臂悄悄握成拳——她要让游客了解莫高窟,更要保护莫高窟。

后来,我们有了众所周知的“数字敦煌”。我食指久久停留在“樊锦诗”三个字上。 她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选择了更加清苦的生活,只为坚守石窟,她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敦煌石窟的重新焕发, 她开拓创新, 不畏艰险, 向每一位青年人传达立身行道的准则,传达“爱国主义不是情感短暂狂热的爆发,而是终生稳定而扎实的奉献”的道理。 是热爱,是责任,是担当,是樊锦诗。

狂风卷起尘沙,落日点燃沙漠,她守护着这存在了一千年的生命。

良久,我翻开下一页。“您是哪位? ”“张桂梅。 ”我看到一位身着蓝色外套,戴着一副白色细框眼镜,梳着简单发型的女人, 她眼含热泪——因眼前这些因饥饿而发育不良的孩子, 因贫穷而学路坎坷的孩子们。 她说,那一天她看到的是纯真的面孔,是渴求的目光,她说自己不能置之不理,必须留下来。

她真的留下来了。“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 ”我看到她节衣缩食, 明明自己每日生活费不超过 3元,却慷慨捐赠了近 70 万元资助学生、资助教育;我看到她第一个走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数年如一日;我看到她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却固执地加大自己的工作量;我看到她将学生送进考场后, 才颤颤巍巍地去医院进行切除肿瘤的手术;我看到她术后仅 24 天,便强拖病体回校授课。 她拔下针头走向讲台的那一瞬间, 我想问:“值得吗? ”

“当然值得。 ”她坚定地回答道。是看到自己资助的男孩顺利完成初中学业的那一瞬间; 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一个又一个好成绩的那一瞬间;是看到那些女孩们走进高考考场的那一瞬间;是看到无数山区孩子们用那双早已生出老茧的小手拿起纸笔的那一瞬间……这千千万万个瞬间, 哪个不值得一句 “值得”?

“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仿佛看见她弯着腰,凭一己之力在为孩子们搭建扶梯。我鼻头一酸,我知道她爱学生胜过爱自己,她用自己无私的大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无怨无悔。

她是张桂梅,是那些学生的“英雄”,也是我们的“英雄”。

为了争取一点点可能,她拼尽全力,守护希望。……我想,区区几页纸,道不尽她们的万分之一。合上书,抬头望去,春意盎然。这是她,也是她们。新时代的我们被这样的精神力量深深感召, 坚定而努力地成长为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