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学生话读书
读书与听雨一样,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遇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体悟。——题记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越发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正如蒋捷《虞美人·听雨》中的词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所言,读书与听雨一样,不同的年龄阶段、 不同的人生境况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体悟。年少时读书难免囫囵吞枣、不解其意,但这并不妨碍阅读,从“幼学如漆”到“厚积薄发”,便是阅读所积淀的知识被唤醒的过程。
毋庸置疑,“读书破万卷”和“下笔如有神”之间是顺承的关系、正相关的关系。 诚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世上绝没有无用的功,哪怕是竹篮打水也会收获“洁净”。 当然“少壮工夫老始成”,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少时没有太多的阅读积累, 妄图通过即刻的阅读达到 “立竿见影”的输出效果,那么效率可能会低,但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所以还得坚持读书。
书可以为师为友,探身哲学的甬道回望挫折,会让人淡定从容,理解取舍得失,在与先哲的对话中变得更加思辨;穿越历史的迷雾沟通古今, 会让人悲欣交集, 懂得珍惜当下, 在与人物的共情中更加成熟; 漫步文艺的天地思考生活,会让人内心丰盈,学会愉悦生活,在汲取中获得精神的滋养与供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告诉我们,在做到泛读量的积累之后,要精读、要研读,做到将书中要义真正理解、内化,进而外化为一种指导学习、生活、工作的现实能力,一种行为自觉。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大学生要做的是通过读书足够“入”,将其内化为一种能量,进而“出”,实现对知识由吸收到迁移的转化。
恰是春光好,正是读书时,让我们打开书本开始阅读,于书海里阅人阅事阅万物,做到丰富认知、辩证思维、悦纳生活、提升品质。
在此,我有三点建议与广大青年大学生共勉。 一是多读纸质书。 阅读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让我们放慢脚步,在晨曦初露、在夕阳西下时,手捧书本,在指尖与纸张的摩挲间缓释追逐的疲惫,感受阅读的美好。 二是多读理论书籍。 书可为友为师,多阅读理论性文章,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慢慢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是多读学科前沿文献。 大学生是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要心怀“国之大者”,努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因此,要沉下心来,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多研读学科前沿文献,争取原创性突破, 在新时代、 新征程上跑出科学研究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