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绿色生物制造广阔蓝海——记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食品与轻工学院徐虹教授


图为徐虹教授课题组在讨论,右一为徐虹教授


“科研精神就是耐住寂寞,守得云开见月明。 ”5 月30 日,当食品与轻工学院徐虹教授在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上捧得创新争先奖章时,她不禁感慨万千,但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一种获得后的淡然与坚定。 “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聚谷氨酸行业,并将其运用到大健康、土壤修复、水处理、饲料以及创伤敷料、手术缝合线等更多领域,让科研成果惠及百姓、造福民生。 ”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 1987 年,徐虹硕士毕业分配至学校工作, 后师从欧阳平凯院士攻读博士学位。 多年来, 她一直勤勤恳恳地深耕在生物化工领域,致力于功能性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创新采用全生物合成的方法研制了聚谷氨酸这一新型功能高分子,形成了从 0 到 1 的全新产业,带动下游形成千亿衍生市场, 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篇关于水母报道的阅读思索,填补行业空白

功能性高分子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用量高达 1.2 亿吨/年,但大多依赖石油资源,存在不可降解等问题。“高分子家族中有一种类似蛋白结构的新型生物可降解成员聚氨基酸。 ”徐虹介绍,聚氨基酸在日化、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潜力,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但其生物合成技术壁垒高。 2000 年以前,国内在生物高分子聚氨基酸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为什么水母体内水分充足,看起来很丰盈?”在阅读了一篇关于水母的报道后, 徐虹不禁产生了疑惑,“是什么让水母在压力大、盐度高的环境里生活却没有产生脱水现象? ”经研究发现,水母体内含有一种叫作聚谷氨酸的物质。“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谈及聚谷氨酸,徐虹笑着说,“我们日常吃的味精就是谷氨酸(钠),聚谷氨酸就是单分子谷氨酸聚合形成的大分子。”聚谷氨酸是绿色可降解的生物聚合物, 是生命体所需的氨基酸聚合而成的活性物质,具有很强的保水性,而且结构中含有游离羧基,能螯合一些金属元素。

“我们在实验室里花了整整十年时间,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生产、提取聚谷氨酸。 ”徐虹说,聚谷氨酸在自然界仅存在于水母和纳豆里,大量获取非常困难。为此,她们先做菌种筛选和优化,再进行机理方面的研究, 搞清楚微生物怎样代谢合成聚谷氨酸。 在国家“863”课题“生物可降解型聚谷氨酸功能材料的制备研究”的资助下,徐虹课题组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谷氨酸合成研究,填补了行业空白。“十年的冷板凳,为我国增添了一种自主研究、生物合成的聚氨基酸,并发现了其保水和吸附两大功效。 ”

建成全球首条聚氨基酸十万吨生产线,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

“要实现聚氨基酸的产业化,满足下游多元化的应用,就要使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可控,尤其是要制取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的产物。”徐虹教授表示,聚谷氨酸是一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功能高分子,但是分子代谢调控复杂,很难获得高效生产菌种;高粘发酵体系又阻碍溶氧传质与营养输送,产物积累少;发酵产物组分复杂及分离精制不易实现等,这些都不利于其进行产业化。

为解决这些难题, 徐虹团队与南京轩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生物合成聚谷氨酸的产业化生产开展合作。 为了提高菌种生产聚氨基酸的浓度并获得所要的相对分子质量, 研究团队构建了聚氨基酸精准的合成代谢网络, 发现聚氨基酸生产菌株同时存在聚合酶和降解酶两个关键酶的特有现象, 并在国际上率先对其生产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解析并揭示了两个酶的基因详细信息和功能,发明了以降解酶为“开关”调控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的育种新技术, 有效解决了聚谷氨酸菌种筛选方法及高效菌株获取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研究团队又采用酸化降粘、吸附过滤手段去除蛋白菌体等杂质,并用超滤技术浓缩,获得了高纯度产品。 他们还创新采用醇析-盐析复合成型技术获得聚氨基酸晶体, 该技术解决了高纯度产品获取、成型以及低值原料高效利用等问题。

这次产学研合作不仅从理论层面上解决了技术难题,还通过分子设计、菌株选育、分子量与构型调控、反应器开发的集成技术,突破了高粘发酵体系低产瓶颈,实现不同分子量、不同构型的高分子生物合成,建成全球首条 10 万吨级聚氨基酸、泛菌多糖生产线,实现该产业从 0 到 1 的突破,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日化、食品等多个领域,并出口至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从 2010 年开始, 聚氨基酸生物制备技术开始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 我们生产的聚谷氨酸产品浓度较国际先进水平提高 30%以上, 底物转化率翻了一番还多,提取收率可达 90%以上,乙醇用量大幅减少。”南京轩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冯小海说道。 该功能性高分子聚氨基酸生物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也获得了 2014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不断拓展绿色生物制造应用领域,赋能农业生产

聚氨基酸适用性广泛,其中,聚赖氨酸可用作生物防腐剂,不同分子量的聚谷氨酸可应用于不同领域,既可用作日化保湿剂,也可用作水处理剂。

一开始,徐虹教授和团队围绕聚谷氨酸在日化用品方面的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发明了“可穿戴”的水凝胶防晒面膜等。“在有需要的地方涂上防晒霜,可为皮肤撑起一张具有优异的生物黏附性和防水性能的‘保护伞’,且在材料表面结构发生破损时,能在 1 分钟内恢复原有结构和形态,像人体皮肤一样自动愈合。”课题组王瑞教授介绍说,该产品性能优异,一方面源于 γ-聚谷氨酸这种分子结构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另一方面,其黏附性能强, 可与单宁酸分子组装形成双网络水凝胶体系,在皮肤表面构筑了稳定的三维网状结构,与皮肤表面形成多重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自修复功能。

“如果把聚谷氨酸添加到肥料中,是否能牢牢‘锁’住磷肥、钾肥、氮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在聚谷氨酸应用过程中, 徐虹教授想到农业生产中的肥料会因为下雨等原因流失掉,不仅导致肥料利用率不高,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于是,她便开始带领团队专门研究聚谷氨酸对农业的作用,并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展开合作,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和瓜果、烟草等经济作物上进行试验, 结果发现聚谷氨酸也可用作土壤肥料增效剂,即可以减少农作物的化肥使用量,还可以显著增加农作物产量。

徐虹教授及团队面向国家化肥减施、 农业提质增效等需求,成功开发出了包括聚谷氨酸、泛菌多糖在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源生物刺激素产品十余种,其中泛菌多糖为国际首创;与企业合作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年产 10 万吨的微生物源生物刺激素生产线。聚谷氨酸、 泛菌多糖已应用于 100 家以上大型肥料与农药企业,包括云天化、新洋丰、河南心连心、湖北鄂中生态等国内农化头部企业, 显著推动了化肥农药行业的科技进步。

“近三年, 项目产品服务产出 1000 万吨特种增效肥, 中国每 5 吨增效肥中就有 1 吨使用了我们技术成果生产的刺激素产品;研发的‘谷乐丰’品牌系列产品,近三年推广应用超 6 亿亩次。 ”徐虹教授说道。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我国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 7 个团队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26 名同志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51名同志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杨芳 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