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制备出厚度仅 50 纳米混合基质膜 金万勤团队成果登上《科学》
本报讯 近日,我校金万勤教授团队在分离膜领域取得新进展,提出“固态溶剂法” 制备出超薄超高掺杂量的混合基质膜,该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科学》)上。
据介绍,膜技术具有分离能耗低等优势,但其发展普遍受限于渗透性和选择性的制约关系,将高性能无机填料掺杂在聚合物中制备混合基质膜这项研究, 有望突破这一瓶颈,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前沿。 然而,面临填料团聚和界面缺陷的重大挑战,混合基质膜仍未大规模应用。金万勤教授团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混合基质膜研究的团队之一,长期以来,团队成员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两大难题。
“我们提出将聚合物作为固态溶剂,溶解填料的前驱体并将其涂覆在多孔载体表面,形成超薄膜层,而后将聚合物中的前驱体原位转化成填料。”论文第一作者陈桂宁博士介绍,区别于传统的 “合成填料—分散填料—填料与聚合物混合”制备混合基质膜的复杂工艺,该方法仅需在聚合物中溶解高含量前驱体,即可实现高含量填料的均匀超薄化掺杂,同时以填料为主体相的新型混合基质膜结构有利于填料之间形成贯穿孔道,为分子提供超快传输通道。
实验表明,“固态溶剂法”制备的混合基质膜厚度仅为 50 纳米, 填料掺杂量高达 80%以上,实现了膜渗透性和选择性数量级的提升。基于超薄膜层和填充的贯穿筛分孔道,该混合基质膜表现出类无机膜 (纯填充相)的优异分离性能, 氢气/二氧化碳分离性能高出现有聚合物膜和混合基质膜 1-2 个数量级。
“‘固态溶剂法’主要依靠聚合物膜的加工制备技术,因此易于放大制备成超薄的平板型和中空纤维型混合基质膜。 ”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公平教授说道,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填料和聚合物基质,表现出良好的规模化制备前景与膜材料普适性。
“研究首次从实验上证明了超薄超高掺杂混合基质膜的可行性,也为发展基于纳米材料的超薄分离膜及功能涂层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技术基础。”论文的通讯作者金万勤介绍,该混合基质膜在碳捕集等过程极具应用潜力,有望助力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施。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团队正在开展混合基质膜的放大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