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起舞 向美而生
——记我校音乐与舞蹈学科学生专业展演双人舞获奖者冯晓涵
“舞蹈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我享受着舞蹈给我带来的欢乐。心情压抑的时候,可以在舞蹈中得到释放。舞蹈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位好朋友,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冯晓涵从小在舞蹈老师陈老师和母亲的鼓励下学习舞蹈,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耐力突破重重阻碍;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突破自我,于舞蹈道路上绽放绚烂之花。
冯晓涵出生于四川泸州,2020年考入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曾作为导演组核心成员成功筹划了三次舞蹈晚会;于舞蹈技能大赛中获得独双三人组第一名、群舞组第二名;获汉江流域大学联盟首届音乐与舞蹈学科学生专业展演双人舞一等奖等。
行之以渐 持之以恒
“学习舞蹈是很苦的,这是一种磨练。舞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练会的,是需要时间和毅力来积累的,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舞者,首先你要做到的是忍耐和坚持。台下一遍一遍地练习,才能有台上的游刃有余且不留遗憾的表演。”冯晓涵认真地讲道。
小时候看着电视机里翩翩起舞的舞蹈生,体型笨重的她还是兴致盎然地跟着音律起舞。系在发间的丝带在她丰富的想象力下被充分地利用,绑在木棍上变成了飞舞的道具,她的这些举动被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在母亲的鼓舞下,她第一次进入了正式的舞蹈班学习。
小学时的她体型笨重,在舞蹈学习上总是自卑怯弱的。“身高130厘米,体重78斤……”电子称一字一句地报着她的信息。“我看着同学们苗条的身材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无所寄颜……”冯晓涵笑着说道。于此情况下,只有母亲在背后不断为她加油打气,只有陈老师接受了这样“不堪入目”的她。当时她暗下决心:我一定要瘦下来,我可以跳出最美的舞姿!
“有些人天生筋骨柔软在软开方面得心应手,但是我的筋骨强硬,陈老师教诲我‘软开是可以慢慢积累下来的’,这句话像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每当想放弃的时候都会坚持下来。”冯晓涵仔细回忆道。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从改范儿到定型后加量的练习都是陈老师亲自把握。无限的踢腿、循环的音乐、一轮一轮的点翻、一趟一趟的平转串翻以及频繁重复的剧目组合都是她日常所经历的;高强度的压腿、高难度的踩胯、无数次的搬腰以及最基础的侧手翻都是她训练时的噩梦。冯晓涵最初练习时是非常痛苦的,双腿双臂犹如骨折般撕心裂肺——下叉劈叉至关重要,陈老师用双脚强有力将她的腿绷成180度,双腿平行靠墙一小时,多次重复;踢腿弹腿非同小可,要求不掀跨,膝盖伸直,脚背收紧,主力腿绷直,往返练习;韧带软开拉伸,脚脖搭靠于一米高的栏杆上,两腿呈135度,坚持半小时,循环往复……
经过高压锻练及母亲的饮食平衡后,冯晓涵最初笨重的体型变得轻盈苗条;经过无数次魔鬼般的训练与不间断的纠错,冯晓涵的舞蹈标准优美、动作行云流水,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同学们的赞赏。
心专一艺 事在一功
“要想将舞蹈展现得更精致更有感染力,就需要执着专注地去琢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需要坚持不懈地重复练,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冯晓涵认真地点头讲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匠精神反映的是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品格,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对细节与精确度的把握,是长期工艺实践和训练的结果,通过训练培养成为习惯气质、成为品格,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冯晓涵表示,此次汉江流域舞蹈展演,她表演的作品中有一个转圈起跳外加横竖劈叉的动作,起初这些单一的动作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基础的,但是要想做到优美,不仅仅是对动作熟练的挑战,更是对情感细腻、气质非凡的考验,这是对舞蹈的一种卓越的追求。
动作的联融、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是排练中最大的困难,但冯晓涵并没有退缩,反而怀着一颗热烈的心去面对风浪。对于动作的连贯通融,她寻找老师指导,在一遍遍纠错的过程中达到精准细致;对于形象的塑造,她查阅了大量的剧目历史背景,理清了人物之间的层级关系,最大程度地贴切形象;对于情感的表达,她不断观摩演员的情感输出过程,深度进入人物内心,调整出最佳状态再进入舞蹈练习……
尽管她的脚尖磨出无数个水泡,尽管她的腿部摔得伤痕累累,尽管她全身腰酸背痛,遍体鳞伤的她依旧保持炙热,忍着伤痛,于每一个舞蹈元素精益求精,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翩翩起舞。
守正创新 登峰造极
“舞蹈编导创作不能固步自封,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原地踏步,而应广泛吸引学习各民族文化,将不同地域的文化要素整合到舞蹈作品中,守正创新,展现作品独特的风格。”冯晓涵严肃地说道。
冯晓涵表示,有些编导过分西化、抛弃传统,舞蹈创作必须从传统中汲取经验,传统元素在今天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借鉴价值;有些编导过分重视传统,拒绝接受一切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作为舞蹈编导的她,坚持正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现代创新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借鉴国外艺术特色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在舞蹈筹划的过程中,她融入带有民族特色的京剧元素、古筝元素;她也应用到了传统乐器,如唢呐、笙箫等,赋予了舞蹈作品历史性;同时,她巧妙运用学校资源为演员提供民族服饰,使服饰对应不同历史朝代的艺术特色,从造型上提升舞蹈的魅力;她还借鉴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民间传说等,把民间特色注入到舞蹈故事之中,使我国舞蹈作品极具传统特色。在舞蹈创作中体现民族特色,使舞蹈作品成为中国风格的作品,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助力中国舞蹈艺术屹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
冯晓涵笑着添道:“此外,舞蹈编导还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优秀的舞蹈元素,借鉴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等舞蹈文化,对舞蹈艺术形式进行开拓创新,我也将以这种创新模式继续在舞蹈领域深造,同时完成近期的民间舞串烧及独舞剧目。”
“我热爱舞蹈,是一份对舞台的期待,是一份对舞蹈的执着,是喜欢足尖轻点于音符、身姿荡漾于旋律的感觉。”冯晓涵将热爱与梦化作星光,踮起脚尖努力争取,心甘情愿付出汗水。美在舞里诞生,在坚持里开花。演出总会有结束之时,但冯晓涵生命中的舞蹈永不谢幕。
通讯类:553 二版 踏歌起舞 向美而生 (作者 舒灿 编辑 谈太辉 元心悦)
https://hgnews.hbeu.edu.cn/info/1010/29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