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快到碗里来!”这位老师坚持20余年

“米粒快到碗里来!”这位老师坚持20余年

正值武汉的酷暑,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45岁的粮食工程系教授沈汪洋仍带着学生们在实验室研究如何让粮食加工减损增效。

和往常一样,这一天的课程他准备了两个扩音器和一盒喉片。这里有离心泵、鼓风机,噪声大。

“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一个扩音器撑不住,但我会坚持。”

想让粮食更多更好吃

本科学粮食工程,硕士学食品科学工程,博士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沈汪洋这是跟粮食“杠”上了。

“我妈妈是做食品相关工作的,从小我就对食品感兴趣。还记得七八岁时粮食要凭票供应,那时我想,长大了我要研究粮食,让粮食更多更好吃。”

多年来,沈汪洋都在追逐这个梦想。他的研究方向是谷物食品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不是直接种粮,而是为粮食加工环节做减损增效,这同样是为保障粮食安全作贡献。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估算目前我国小麦、稻谷加工环节损失率为4%—5%,但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改进技术装备,我们将加工损失率降到2%以下。”

在加工环节中“花样节粮”

粮食加工中副产物浪费比较大,其中最大头的一个浪费是碎米。因为消费者都要吃整米,碎米基本都被用作饲料或淀粉糖浆,价值不高。要减少浪费,一要减少碎米出产率,二要高质化利用碎米,三要宣传拒绝过度加工粮食。

这些正是沈汪洋和学生们努力的方向他们已经攻克了长粒米加工更易碎米的难题——加工环节过多碾米次数太多,让精米更好看也产出了更多碎米。

    他们通过多次实验,在米粒一次碾米后增加“色选”工序。米通过色选机时,色选机会选出符合国标的大米。仅这一项,就能减少20%的碎米出产率,还节约了不少能源。

碎米的高值化利用也在做,他们把里面的蛋白质提取出来,做成婴儿奶粉的原料。因为比起小麦蛋白,大米蛋白更不易致敏。

小麦的副产物胚芽也是沈汪洋他们关心的,他们把它转化成小麦胚芽油等专用食品。还有稻壳灰处理困难,米糠、麦麸低值利用问题也是沈汪洋和学生的攻关课题,系列新产品已被开发出来。

    多年坚持,沈汪洋交出了丰厚的成绩单。他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20个项目,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要奖项,授权发明专利也不少。团队的整体技术成果已推广应用到湖北、河南等几十家企业,帮助企业新增1亿多元利润。他还是武汉市食品生产审查员、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为居民粮食安全默默作出贡献。

在学生心中播撒梦想

热爱粮食的沈汪洋努力引领更多青年加入这一伟大的事业。他尽心尽力去传道授业解惑。

“备课虽繁必不敢省细节授课虽累必不敢减内容”是他对自己教学的要求。

上超难的《食品工程原理》课,他会在每次布置作业前自己先做,收上来后一本本批改、标注。勤下功夫让他做到了学生有疑问他都能当堂回答演算。

带学生实习实训他不断提问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还要求学生每天写实习日志,实习结束后进行答辩。他告诉学生,有压力才有动力,才能学到知识和技能。

他鼓励学生创新。学生王敏说想用红薯加鸡蛋清代替奶油做蛋糕裱花,他积极推动。她最终成功做出反式脂肪酸大大降低且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蛋糕裱花,为蛋糕更营养健康提供了新创意。还有一次,学生金舟在实验时配错了试剂百分比却别有奇效。他便建议他“将错就错”,把不同百分比的试剂全部再做一遍,金舟因此得出效果最好的试剂配比。这件事激发了他的科研兴趣,现在他正在日本读博深造。

    他兼着许多行政事务,忙到一年到头只有春节能休息,但只要是学生发信息来问问题,他都第一时间回复。他说,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很久都不理他,不能伤了学生的心。

学生在粮食行业里发光发热,他很骄傲。“2014届的贺兴亚毕业后去了益海嘉里泰州工厂,2018年就成了益海嘉里荆州项目米厂总负责人,独立完成了从最初动工的‘第一锹土’到最后生产的‘第一颗米’的全过程设计工作。”

    学生记得他,他很幸福。“许多学生结婚时邀请我参加,我有了点成果得了点奖,学生们也来点个赞。”他总记得六七岁时他趴在高中教室的窗台,看舅舅上课时心中涌动的憧憬。他说“我要一直在最喜欢的行业,努力做被学生认可的老师。”(张屏 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