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后首现真容,这里竟有折射千年光阴的黑白画卷——

“喻见典藏”之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张雯怡 通讯员杨爽

一轮明月高悬,月轮内有蟾蜍,左为西王母侧面端坐拱手合拜,右为手持药杵的玉兔与九尾狐。“玉兔捣药”拓片表达着汉代人对生死奥秘的探索。

左边为舞乐百戏场面,舞女长袖起舞、五位乐者奏乐;右边为车骑出行场面,三匹马齐驱,马车上站立着两人。“舞乐百戏·车骑征战”拓片长2.6米,栩栩如生。

画中刻一高足盘,盘内放二桃,一勇士伸手取桃,一勇士横剑割颈自刎,一勇士双手持剑于胸前。历史故事“二桃杀三士”古意悠然、画风细腻。

……

走进华科大校史馆“喻见典藏——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展”现场,60多件我校珍藏汉画像石拓片,首次在公众面前露出真容。镌刻于石上的汉代精美画作被拓印在纸上,气魄深沉雄大,观之如品读“石上史诗”,静静地诉说着两千年前的风土人情、悲欢离合。

这批汉画像石拓片,品相完好,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传拓精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高校馆藏中罕见其匹。它们从哪儿来,为何珍藏于华科大?故事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说起。

1980年11月,我校(原华中工学院)成立中国语言研究所。创立之时,研究古汉语所需的文献资料奇缺。1981年,经中国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严学宭先生介绍、朱九思老校长特批,将著名语言学家魏建功先生部分旧藏购入学校,其中包括近万册古籍、碑拓、汉画像石拓片等。学校对这批旧藏进行整理与研究,发现汉画像石拓片226张。

汉代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距今1000多年,是一种具有平面感和绘画感的石刻艺术。它是以刀为笔,介于绘画与浅浮雕之间的艺术,承载着汉代生活、信仰、审美等方面的信息,被誉为“绣像的汉代史”。鲁迅先生曾赞到“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并在1935年11月至1936年8月,托人收集南阳汉画像拓片241幅。经研究发现,华科大所藏汉画像石拓片系1935年至1936年由杨廷宾、王正朔、王正今等中共地下党员拓自南阳,后经台静农先生转寄魏建功先生,最终藏于我校,与鲁迅旧藏同批同源。

从南阳到北京,再到武汉,这批宝藏静静地在喻家山下沉睡,期待着被唤醒。这一天,终于来了……

时隔多年,11月10日,由校党委宣传部牵头,人文学院联合南阳市汉画馆共同举办的华科大“双一流”文化建设重点立项项目“喻见典藏”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展拉开帷幕。一幅幅黑白相间的拓片精彩绝伦。

展览围绕天文神话、祥瑞升仙、社会生活、舞乐百戏、历史故事、建筑艺术六大主题,主要展出包括东方苍龙、建鼓舞乐、神兽图、玉兔捣药、车骑征战等在内的珍贵拓片。一同展出的还有当年台静农等人邮寄拓片所用邮包、南阳市汉画馆所藏汉画像石拓片、汉画像石(原石复制品)等。

华科大的珍藏让学术界为之一振。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汉画是通过捶拓把刻在石头上的图像理解辨别,进行墨色拓印,转为图画,历代著名学者皆重此道,在拓片上著录和题款,增添考据与评述,俨然一种推进文明的中国传统。此次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展览,正是把这样的几种文化因素聚合展示,以示后学,弥足珍贵。

南阳市汉画馆学术研究部牛天伟主任认为,这批拓片不论从拓片数量,画像题材内容,还是拓片质量上看,都可与鲁迅藏品相媲美,对今人研究早期发现的南阳汉画像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弘扬先辈们保护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法国国家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米歇尔·刘教授赞叹到:“这是一个梦幻般的收藏,带我们穿越时光,进入东汉王朝的奇妙世界。太棒了!”

“喻见典藏”在校园内外圈粉无数。对华科大学子而言,不出校园看展的过程无疑成了有趣的穿越之旅。他们纷纷前来打卡。俄罗斯留学生亚历山大为古老的拓印技艺所折服:“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现之一,当我在展览中看到这种古代艺术的例子和技术时,我惊讶于它与现代艺术的相似之处!”人文学院本科生伍强在汉画像石拓片前流连忘返,既震撼又自豪:“这些定格的汉代史‘连环画’简直酷极了!真没想到咱们竟有不输博物馆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