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天门糖塑“跳”出来
手机扫一扫,天门糖塑“跳”出来
本报讯(李玲玲 张歆 丰雅鑫)拿起手机扫一扫书籍页面,活泼的立体形象便在手机屏幕上跳跃起来,带来新奇有趣的阅读体验,这类应用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通过视、听、触觉的设计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的书籍,被称为AR书籍。
7月30日获悉,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制作AR绘本《天门糖塑》,受到天门当地小朋友的欢迎。
《天门糖塑》AR绘本由该校艺术设计学院的5名学生,历时3个月创作而成。绘本在参考天门群艺馆馆长王子丹所著的《天门糖塑》一书的基础上,整合了天门糖塑的相关资料,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罗照英为人物原型,对其进行特征分析与角色转化,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天门糖塑文化。
通过前期调研,团队得知,天门糖塑起源于唐代,兴于明代,是由最初祭祀用的“糖供”发展而来的一门民间手艺,流传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这门承载着中国智慧的古老技艺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目前天门市的传承人不超过5位。天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杨韶新向团队成员坦言,年轻人传承热情不高、糖塑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是制约天门糖塑发展的主要因素。
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妙趣横生的天门糖塑深深打动了团队成员。绘本设计制作完成后,团队成员还量身打造了一堂糖塑美育课,配套设计制作了儿童常用的尺子、材料包等系列产品,并专程前往天门市实验小学、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三店校区)开展公益美术教育,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品读绘本、制作糖塑等,在数字技术赋予的趣味性交互体验中带领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以前只知道糖是吃的,没想到还可以做得这么漂亮!”课堂上,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三店校区)小学生熊浩轩惊叹道。课程设计者、团队成员潘瑾怡表示,希望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建立与传统文化的深度链接,“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团队指导教师康帆表示,对糖塑文化进行美育课程转化与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旨在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糖塑保护传承与乡村儿童美育、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据悉,此次美育实践活动也是武汉轻工大学的省级教研课程成果,《天门糖塑》美育课程已被纳入天门市实验小学、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三店校区)的美育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