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记202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高珅琦


(左起第四为受访者高珅琦)


高珅琦,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20级研究生。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山东高速路桥集团与所在实验室合作研发热再生设备智能驾驶控制系统项目;荣获国家奖学金,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优秀论文奖,第十七届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山东省特等奖,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2019年“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一等奖等众多奖项。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一个人成就的取得绝非一日之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砺自己,才会日臻完善。翻看高珅琦的履历,笔者发现,作为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同学们中的佼佼者,高珅琦不仅拥有丰富的论文发表及专利发明经验,也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比赛奖项做“加持”。

而这些累累硕果都离不开“实干”。“要扑下身子去做。就拿写论文来说,一篇论文的诞生,要经过挖掘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等过程,最后凝练成学术文章;而后还要经历投稿和录用,前前后后至少需要花费五六个月的时间。”他分享了自己刚开始写论文时候的经历:“导师会给我们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很多细节还需要自己去做。”就是那个曾在导师口中写论文像“小学生”的他,在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中获优秀论文奖,当问及如何提升论文写作能力时,高珅琦却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日积月累,量变会产生质变。

“兆易创新”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高珅琦团队的作品《图像驱动的高速公路智能划线设备》斩获了全国一等奖。赛前,为了保证设备的可行性与精准度,高珅琦一行经常要去现场调试设备,一开始是在环境比较理想的校园里测试,“校园南边明德大道上的线就是我们画的”,语气中透着满满的成就感。设备调试后期转移到了高速公路上进行测试,大家顶着30多度的高温一直坚持,“那边全是草,很多蚊子,一天下来咬得你的腿都没有知觉了,腿上全是包”在回忆起那段苦涩的时光时,高珅琦笑谈道“那段时间确实很辛苦,不过想到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项目做下来,又能获得成果,很值得。”

风雨兼程,初心依旧

高珅琦最开始迈入竞赛的大门,其实是为了获得专升本免试的机会。虽然他以一个名次之差与免试机会失之交臂,他还是凭自己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成功叩开了本科大门来到了交院。“高考失利并不代表终点,经历过了专升本,就想着继续努力考研,本科就是在学习和准备比赛中度过了,就这样继续考了本校的研究生。学习之余就是参加各种比赛。”高珅琦的时间表几乎一直是满的,早上八点半到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有空闲时间,我就想好好睡一觉。”在如此快节奏又充满压力的生活中,消极情绪肯定是会有的,“和同学一起去食堂吃吃喝喝、打打球”,这是高珅琦调节自己的方法,简单而快乐。

作为团队中的“leader”,他要负责核心工作,并起到协调团队的作用。在队友刘爽眼中,高珅琦是一个学习上努力刻苦,工作上沉着冷静的同学,“我们在进行《图像驱动的高速公路智能划线设备》这个项目时,初期由于方案设计的不足,在调试过程中发现车辆时常跑歪,不满足验收条件,当发现这个问题时,工期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团队上下都十分着急。珅琦作为队长,一边带我们沉下心来总结错误,一边给我们加油鼓劲。最后我们重新进行了方案验证,经过后续的不断调试,终于在校园环境下实验成功。”但是就是这样在队友眼中可靠的队长,曾经也有紧张忐忑的时候。在参与第一个项目时,高珅琦也曾担心自己水平太低,会不会做不好,也曾被一些简单问题困扰。现在的他做起项目来已经轻车熟路。

谈到未来规划,高珅琦表示,科研之路虽然很辛苦,但他更倾向于继续读博深造,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继续前行。

《晏子春秋》有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高珅琦用实际行动一步步缩短与梦想的距离,平日里一点一滴的努力、付出,都能照亮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