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真”视频,爬出流量视频的泥潭
2022级中国语言文学类2班 张思雅
近日,幼儿歌曲“挖呀挖”的手指谣视频走红网络,视频播放量高达2000多亿人次,多名相关幼教老师社交平台的账号也因此获得极大关注,短时间内吸粉400多万。随着全民进入了“挖呀挖”狂欢,这首原本以儿童为创作对象的歌曲,却已经和前段时间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哒啦嘟哒啦”一样完全延伸至成年人的世界,其传播范围甚至更盛一筹。而在这些病毒式传播的无脑歌曲的受众中,大学生群体占高达比百分之八十,他们通过口头传播、玩梗、表情包等形势,让这首儿歌在网络中不断地发酵、变质。
对于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儿童歌曲常常被认为是治愈系的歌曲,此类视频打着“治愈系”的旗号,为受众提供情绪价值,因而在成人世界受到广泛青睐。成年人希望通过自身行为的幼态来缓解生活中的压力。这正如之前的网络热梗“对小学生来说有些幼稚但对大学生来说刚刚好”。由于“90”后、“00”后对于自己将被社会“遗弃 ”的恐惧心理作祟,青年人们除了要满足自己对参与网络文化的期待,也对这首带有童稚文化色彩的儿歌抱有“延伸童年”的希望。此外,由于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形式,具有快速传播、强烈情感化等特点,而“挖呀挖”儿歌的旋律和歌词朗朗上口甚至有点“洗脑”,容易使人快速形成记忆点,所以容易印在受众大脑中,形成所谓“口头旋律”,获得极大的关注度和极强的传播能力。
“挖呀挖”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正在逐渐被流水性的泛娱乐化所腐蚀。这也使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视频关注度被挤压,倒逼正规信息的传播逐渐娱乐化,恶俗内容和恶搞玩梗也不断传播。年轻人往往掌握着绝大多数的流量,但却将其投入到幼化的和没有实际意义的短视频的传播中去,当下形成的这种趋势值得人们反思:短视频的传播的信息究竟是什么?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反思治愈系这一概念的真正意义,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但无法解决实质性的社会问题,抵制短视频内容的幼化和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的传播。我们需要通过批判的、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不同短视频的价值和局限性,注重信息真实性并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助力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和社会的积极进步,让短视频更加向优向好发展。
就视频制作者而言,需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需要追求关注数量和流量,更要明确自己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认真考虑自己的制作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并积极通过短视频制作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改善;就青年、网民个人而言,应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阀值,抵制短视频内容的幼化,低俗和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的传播。就高校而言,发挥好引导学生不要跟风参与病毒式网络流行短视频的传播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就社会而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之路还任重道远,要加强全传播链条的监管,通过细化短视频内容筛选,控制视频的播放量等形式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挖呀挖”儿歌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是大学生积极缓解心理压力的正确表现,但视频的长时间传播和无意义浏览的获取都是需要制止的;作为引领当代社会发展的年轻人,更应该起表率作用,在抖音、小红书等流水视频软件中“挖”出有意义的、对社会和自我提升有帮助的“真”视频并将其推广传播,实现短视频创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