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大课堂叫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具体要求。其中,“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着重强调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向度,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2022 年 7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 的《全 面推 进“ 大 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在我校,为了切实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让思政课“行走”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成立思政课社会实践教研中心,协同本科生院、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密切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社会实践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积极作用。

思政课社会实践是学校实现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统一的重要抓手。显性教育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认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隐性教育则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思政课社会实践既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调查、政务见习、志愿服务等活动中进一步强化课堂理论知识,也进一步促进学生训练科学思维、培养实干能力、涵养精神品格,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课社会实践也是教师实现教学方式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社会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和丰富故事,让课堂教学“活”了起来,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在带队或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更加全面掌握新时期青年的所感、所想和所思,进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对“身边事”的观察中理解“国家事”,强化课堂理论学习和实践田野观察的有机融合。

思政课社会实践更是学生实现厚植家国情怀与增长知识才干的重要渠道。通过组织学生到基层一线参观考察、实地体验、深入调研,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艰辛历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得以深刻领会世情、国情、社情、民情、舆情,不断增强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学生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也将专业知识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思政课社会实践教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