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课程缘何如此“圈粉”


早8点,工程实践创新中心15000多平方米立体空间的30间教室全部就位,准备迎接同学们在 4000 余套实践设备上展开 20 余种工程实践活动。一直到晚11点,这里总是充满“人气”。运转的机器声、热烈的讨论声、匆匆的脚步声汇成了一首“工程实践变奏曲”。


立卓:重视个体发展,量身定制工程实践课程体系


机械学院学生陈梓恒每周都会和室友们一起上工程训练课程,但大家一走进工创中心的大门就要“分道扬镳”,四人分别前往激光加工、数车加工、锻压成形、多轴加工教室参加不同项目。为何同一个学院、同一班级的同一门课程却有着不同的实践项目?答案藏在2016年5月举行的一场本科生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师生座谈会中。

“老师,我们每次都是来这里‘抡锤子’,希望工程实践的方式可以更多元。”“希望实践的内容能更加贴合现代企业的模式。”……会上,同学们一个个具体的建议,助力学校酝酿已久的工程训练实践课程改革方案呼之欲出。

如何用最领先的理念启迪学生?如何将最前沿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如何用最先进的应用带动学生?带着这三个沉甸甸的命题,一支共 22 人,包括本科生院、工创中心负责人以及辐射“工程训练”必修课程 20 个院系教学院长的工作组成立。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走访、座谈、讨论后,工作组得出了以智能制造为特征“一院一方案、一生一课表”的改革方案。

方案充分尊重院系、专业、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例如,一学期 15 天的工程训练,10 天由院系、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向和定位针对性选择不同工种;另外 5 天综合集成训练课时,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内容。

多重选择下便形成了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专属课表。

课程改革方案的确立直接推动着实践设备的改造升级。在工创中心的许多机器上,“华中大造”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正在进行实操的陈梓恒自豪地告诉记者:“在这里,华中大造的比例是 68%,中国制造的比例是99%。”

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念潜移默化地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深耕:聚焦国之所需,培养行业引领性卓越工程师


买设备容易,如何让它们发挥最大育人功能、填补校内外实操“鸿沟”?记者在工创中心看到了一套纵贯工程观、质量观、系统观,用以培养未来具有引领性的卓越工程师的“组合拳”。

“涡喷发动机是无人机、飞行背包的重要动力源。在铣削车间加工叶轮、轴承;在车削车间加工主轴、轴套,进而通过钳工进行装配;最后点火进行验证。”授课教师孙祥仲正向学子们介绍未来10周的实践内容。

工程观、质量观、系统观的树立就这样被融入了每一门课程中。

走进二楼的工创空间,记者遇到了正在指导学弟学妹备战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的电气学院学生包浚炀。2021年,得益于工创中心提供的设备和技术指导,包浚炀团队经过一个暑假打磨的智能物流机器人项目获得了该比赛金奖。

“在工创空间,我们将3D打印机、激光加工设备、雕刻机等常用设备集合,并做到7×24 小时开放,为学生实现创意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工创中心主任李昕说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指委主任郭东明曾表示:“华中大工创中心对我国新工科建设和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远谋:创新培养方案,融合打造跨学科的时代新人


图纸设计、激光切割琴键、车床加工琴枕、钻床加工振动压条、钳工打磨装配……经过两天努力,来自13个学院的30名同学亲手完成了一把拇指琴。这是工程实践劳动教育系列的32门课程之一。

自 2021 年 3 月开始,工创中心开始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工程体验”“工坊实践”系列课程。在李昕看来,设立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智能制造实践平台优势,促进学科交叉。

在“华中大典型建筑木结构模型实践项目”中,多个学院的学生联合组队,选定华中大校园一处处典型建筑进行“再建造”。人文学院的同学开展建筑文化及校史溯源,建规学院和土木学院的同学负责测绘,机械学院和能源学院的同学负责制图,新闻学院的同学负责制作vlog……不同学院的同学跨越学科共同完成了课程模型。

“抢这个课特别难,我们都是卡着点抢。”正在制作ER-2飞机模型的新闻学院代睿祺说:“我对航空航天很感兴趣,立志想从事相关领域的新闻报道工作。在学校能亲手制作限量版梦中情机,是很棒的体验!”

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循环开授 32 门工程实践系列课程,真正实现了理工医文管全覆盖、大学四年不断线,系列课程共吸引全校5万人次参与体验学习。


个性化的课程改革方案、引领性的工程实践内容、创新性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经过精心锤炼,一套聚焦学子未来发展的工程实践课程改革体系已然在华中大建立、运行。心怀国之大者,面向国之所需,一幅“世界一流工程实践创新中心”的未来画卷已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