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汲取先行者力量

———潍坊医学院寄生虫学标本来源纪实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纬度的巨大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特点,这也形成了寄生虫病种类繁多,且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如今人们再谈到寄生虫病,似乎已不是那么熟悉,而在建国初期的几十年,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与发病率较高,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因此,在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内,寄生虫病的防治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潍坊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自1958年成立以来,在谷宗藩教授的带领下,一代代的教师们接续奋斗,始终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立德树人的责任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躬耕教坛、潜心钻研。寄生虫病作为常见病,其显著的特点是中间宿主的存在,因此,对中间宿主的认知是解决寄生虫病的关键。几十年来,潍医学子通过学校寄生虫馆内大量的标本快速掌握了寄生虫病的诊治方法,极大的降低了寄生虫病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建校伊始,由于缺乏寄生虫的实物标本或模型,教师们只能通过绘图或口述来解释寄生虫的结构特点,直接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评价。于是,教研室的老师们开始亲手采集、制作寄生虫标本。由于人体内寄生虫很难直接取出,而大多数从人体排出的寄生虫通常是随粪便排出,对于不在医院环境内的普通患者,则很难完整保留下来。

    如今,陈列在潍坊医学院生命科学馆与寄生虫示教室中的88件寄生虫学标本,每一份都是教师们在寄生虫病防治过程中和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并亲手制作的。

    寄生虫教研室崔巍教授回忆到,“这些寄生虫标本是教学需要的,除此之外我们去流行病区碰到寄生虫标本也会进行采集。无论在标本制作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经历什么样的艰苦条件,大家始终乐在其中,从不放弃”。高级实验师梁瑞文在收集制作标本的过程中也是感慨颇深,“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当时只想着多做一点标本可以用作教学”。教研室前辈教师们亲自制作的一个个寄生虫标本被应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寄生虫的认识,这种实干精神为寄生虫学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潍医学子。


严谨治学 匠心育人


    标本背后的故事能够指引我们内化寄生虫学的知识,感悟七、八十年代防治寄生虫病的艰辛,是我们今后事业发展的动力,指引着一代代学子在新时代中以“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建功立业。

    在这众多标本之中,猪巨吻棘头虫是较为特殊珍贵的一种。

    1989年,五莲县曾报道有一名儿童腹痛并排出虫体,经确诊为猪巨吻棘头虫病,得到消息的谷宗藩教授团队立即赶到患者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调研。“人感染猪巨吻棘头虫是食用了生的或半生的含有感染性棘头体的天牛、金龟子等中间宿主甲虫所致。该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猪是唯一的终末宿主,偶尔可感染人。该虫中间宿主种类繁多,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人民防治猪巨吻棘头虫病,不同季节不同虫体都需要进行解剖研究来确定体内有无棘头虫幼虫”。教师们用镊子与解剖针对捕获的虫体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确定其阳性数和感染率。在五莲县松柏乡与叩官乡共解剖虫体2213只,测得被感染的甲虫种类就有三种。整个山东省内,在棕色金龟子、曲牙锯天牛、大石纹金龟子、亮绿金龟子和蒙古绿金龟子这几类甲虫体内均可检获棘虫体。教师们不懈努力得来的结论,对于当地猪巨吻棘头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禁食甲虫、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感染猪巨吻棘头虫病最根本的方法。

    一代代寄生虫病防治研究人员的奋斗让猪巨吻棘头虫病基本消灭,猪巨吻棘头虫在目前已经不多见,现存的标本也较少,成为宝贵的寄生虫学教学资源。

    标本无言,知识有声。这些静静陈列的标本,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为寄生虫病防治事业开拓出新局面。


不畏困苦 担当作为


    80年代,肺吸虫病肆虐,教研室前辈教师不畏任重,不畏时艰,前往屯溪调查溪蟹中肺吸虫的感染情况。据崔巍教授回忆,当时工作地点在深山之中,住宿环境、伙食条件都非常恶劣,“顺着公路拐进去,都找不到出路在哪里”。

    深山林木茂密、遮阴较好、水清流缓、人烟稀少,构成了自然疫源地。教师们和当地卫生所合作,从山区溪涧中捕获了满满一袋子溪蟹。

    “把蟹捣碎,加入胃蛋白酶把它消化掉,蟹肉离心,用解剖镜,一个镜一个培养皿,培养皿放蟹肉,镜下看到囊蚴就给吸出来。”这样枯燥的流程,他们却不感觉辛苦。教师们当时从这些溪蟹体内收集了很多瓶肺吸虫囊蚴,他们用活的囊蚴来感染狗进行研究,并且制作了狗的肺囊蚴标本和肺吸虫囊蚴标本,现在都被存放在寄生虫示教室内供学生观察学习。

    “囊尾蚴标本制作很困难,必须新鲜,有些一到封片时形态就发生改变”,“十个标本能做成一个就很不容易”。示教室内的囊蚴标本完整而清晰,小小的瓶子里盛满了遥远的路途、艰苦的环境、制作的辛劳,隔着多年的时光教导学子,传授寄生虫学的知识。

    值得关注的是,潍坊医学院首次提出了胃蛋白酶及其作用时间对肺吸虫囊蚴脱囊的重要影响,并提出在体外37℃条件下,囊蚴置于0.025%胃蛋白酶溶液中作用10分钟,再置于0.025%牛黄胆酸钠溶液中作用,最有利于囊蚴中后尾蚴的脱囊。这项研究成果,离不开我校寄生虫研究人员不畏困苦、勇于担当的精神,尽管当时流行病肆虐到“吓得我们都不敢出去”,但使命在前、责无旁贷,教师们“硬着头皮上了”,义无反顾、坚决完成。


履职尽责 服务人民


    寄生虫教研室曾多次开展普查工作,本科生几乎年年都去普查肠道寄生虫病。曾为了解幼儿园儿童在不同月份的蛲虫感染情况,在1990年3月至1991年2月用透明胶带肛门拭子法检查儿童1185人次。除了蛲虫的普查,教研室还进行了钩虫的流行性调查和微山湖小学生流行病感染调查等多项普查工作。

    “干寄生虫是非常辛苦,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据梁瑞文高级实验师回忆,在胶南进行的钩虫调查,都没有穿靴子,甚至没有口罩,只穿着隔离衣,拿着培养皿就去采集了。“村民好奇我们在干啥,走近一看,掏大粪!”

    因为镜检粪便是检查病原的方法,查虫卵必须用到饱和盐水漂浮法,所以类似的又苦又累的工作数不胜数。崔巍、梁瑞文两位老师曾去学校里进行检查,沉闷的阴雨天里,需要检查的学生把存放了一夜的粪便堆积于潮湿憋闷的小屋子,他们只能忍着混杂的难闻气味去将一袋袋粪便进行处理。在现在看来是很辛苦的工作,教授们却淡然地说“这是寄生虫专业人的职责”。

    他们立足本职、踏实奉献,用自己的信念、职责、担当,践行了医者的初心与使命,为后来的基层工作者、医者、寄生虫防治和研究机构人员以及青年学子书写了先行者的力量。平凡而伟大,质朴却炙热,这种信念仍在标本之间缓缓流淌,润泽学子的心田。


爱生如子 人文关怀


    生命科学馆中陈列着多个长度在8米以上,绕柱收集的牛带绦虫。人是牛带绦虫的唯一终宿主,其中间宿主主要是牛科动物,人不能作为中间宿主。牛带绦虫病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等西部省(区),主要感染原因是食用了未完全熟透的牛肉,潍坊并不是牛带绦虫的主要感染区,如何收集到数量如此多且完整的牛带绦虫的标本呢?

    70年代,潍坊医学院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藏建设,招收藏族学员。某些藏族学员在食用夹生牛肉之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现症状后的第一时间,学校组织教师对全部藏族学员展开驱虫工作,包括使用南瓜子、槟榔驱虫,硫酸镁导泄,温水坐浴等方法,让整个虫体排出。排出后每个班的粪便收集起来,教师们从两个班的学员的粪便中寻找牛带绦虫,并经过复杂步骤制作成标本。第一批藏族医生学员大致有60%的感染率,据崔巍教授回忆,“在完成驱虫治疗后,藏族学员用蹩脚的汉语激动地说谢谢,让我印象深刻。在学业结束临行前,藏族学员还到办公室与我们合影留念,现在想想真是很怀念呐。”藏族学员毕业后将所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带回西藏,医学技术方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保护人民健康。

    教师们爱生如子、琢玉成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事情还有很多。70年代,山东省是班氏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教师们在参加全省防治工作的同时,让学生晚上将载玻片、三棱针、酒精棉球等工具领回去,耳朵取血,做成片子,第二天早上带回来检查。1987年山东省微丝蚴感染率降为0,达到了消除丝虫病的标准。这段师生共同防治、一起奋斗的温暖记忆,教师们医者仁心、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必将领航学子们的成长路途。

    生命科学馆和寄生虫示教室陈列的寄生虫标本不仅仅是教学的资源,更是潍医精神的最好证明,寄生虫学教研室的老一辈教师们,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厚植济世情怀,把自己对寄生虫事业、对教学的热爱,转化为工作激情和动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潍医寄生虫标本的历史,这也激励着更多的潍医学子脚踏实地,执着追求,赓续前辈精神血脉,为寄生虫病的防治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