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七秩谱新篇 聚焦长江兴文化

学校举办建校 70 周年系列主题活动


黄钟风雅颂传天下,七秩春秋乐续华章。11月18日,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长江之滨的武汉音乐学院迎来了七十华诞。在全面总结回顾建校七十载、办学近百年历史的同时,学校聚焦长江主题,通过举办“长江抒情诗”建校70周年交响音乐会、首届长江音乐学术论坛、第三届川陕鄂音乐学院“优才计划”研究生专业技能展演和音乐艺术院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论坛等多项学术研讨、艺术实践活动,深挖长江元素,与全国各地音乐艺术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讨长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交流碰撞、集思广益。

 

长江之滨奏响“长江抒情诗”

11月18日晚,“长江抒情诗”建校7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琴台音乐厅上演,献礼武音七十华诞。本场音乐会既是参演师生、校友用歌声乐声献礼母校七十华诞,更是一代代武音人扎根荆楚、献礼长江的感人心声。

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省市相关领导,兄弟院校领导,全体校领导、离退休老领导、校友代表、师生代表一同观看音乐会。

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陈国权教授、周进教授执棒,湖北省政府“楚天学者”计划特聘专家、“武音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男中音歌唱家贺磊明,原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歌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特邀校友王璟,“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陈泳汐、姚伊新与东方交响乐团、东方合唱团联袂献演。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才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面江而立,一代代武音人肩负守正创新的历史责任,聚焦民族民间,聚焦长江,持续创作了一系列长江题材的优秀文艺精品,打造长江音乐文化品牌。

本场音乐会撷取了学校不同时期以“长江主题”和“湖北元素”进行音乐创作的重要成果,包括《长江抒情诗》《长江源》(交响组曲《长江画页》第一乐章)、《大江奔流》与《琴台之音》等。

音乐会以《庆典序曲》开场,该曲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获得者赵曦教授为庆祝母校建校60周年而作的管弦乐与混声合唱,建校70周年之际,再次奏响,十载春秋,遥相呼应。

《长江源》由我校获得首届“湖北文艺明星奖”和第四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终身成就奖”的钟信明教授创作,集风俗性、抒情性和交响性于一体,具有浓厚的湖北特色。我校作曲系副主任、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最佳作品奖获得者龚华华教授创作的男高音与管弦乐队《大江奔流》,描绘了新时代长江流域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作曲家刘长远在重游琴台时,有感于“俞伯牙遇钟子期”的知音往事而作的古筝协奏曲《琴台之音》,则展示了传统中华文化和荆楚音乐艺术的魅力。

音乐会的下半场以交响合唱《长江抒情诗》点题,作品由我校获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的谢功成教授于1955年创作。作品用《大江东去》《白帆》《彩虹》《神女》和《长江,你浩浩荡荡》五个乐章为长江献上颂歌,也为祖国和人民献上了一首充满民族气魄的中华风情赞美诗。

音乐会还特邀管弦系优秀校友、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小号首席、国家二级演奏员、武汉音乐学院“武音学者计划”黄鹤学者郭志成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成员王文涛等助阵东方交响乐团,为母校70华诞庆贺。

学校新老两代武音人联袂执棒,是本场音乐会上的又一亮点。作为周进教授在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学习时的老师,86岁的陈国权教授在下半场指挥了《长江抒情诗》第四乐章。在建校七十周年校庆音乐会上师生同台执棒,体现了学校育人育才青蓝相接、薪火相传。

歌声嘹亮、声声入耳。本场音乐会充分展现了学校70年来在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和丰硕成果。长江湛湛,奔流不息,武音七秩,再励征程。

 

聚焦长江举办音乐学术论坛

11月18日,以回望建校70周年为契机,由我校主办,科研处、作曲系、音乐学系承办的首届长江音乐学术论坛在滨江校区开幕。论坛包括音乐创作研究和音乐学理论研究两个专场,分别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和招就楼一楼会议室同时举行。

作为国内首次举办的聚焦长江文化主题的学术论坛,旨在共同促进和推动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为构建多元的、具有创新性和持续性的长江音乐学术研究和人才培育发展体系搭建交流平台。

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分别围绕音乐学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研究两大方面展开充分研讨。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端阳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一部长江文化史,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对长江文化的关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才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希望与会专家以本次论坛为平台,聚焦前沿研究话题、拓宽专业视野和探索学科建设,为深化长江流域音乐文化研究、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奋力谱写绚烂华章。

上午10时30分,首届长江音乐学术论坛音乐创作研究专场在滨江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拉开序幕。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贾达群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周湘林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博士生导师钱仁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中余,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生导师赵冬梅教授,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严冬教授,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吴延教授,知名校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作曲邹野,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方石、王原平,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钟峻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郑艳教授,以及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彭志敏教授、赵曦教授、杨和平教授、刘涓涓教授、龚华华教授、胡磊副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分别作主旨发言,分享了音乐创作最新的有关成果。

下午13点30分,首届长江音乐学术论坛音乐学理论研究专场在滨江校区招就楼一楼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萧梅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云峰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李宏锋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毕明辉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郭树荟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王丹丹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诗原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杨民康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玫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王晓俊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何宽钊教授及我校李幼平教授、丁承运教授、蔡际洲教授、田可文教授、孙凡教授、孙晓辉教授、周耘教授、谷杰教授、青年教师向清全博士应邀出席论坛并分别作主旨发言。

论坛围绕“长江传统音乐研究”和“江河文明与音乐文化研究”两个议题进行交流研讨,旨在全面探讨长江流域音乐的深层内涵,赓续长江流域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为长江流域文化进一步多样性发展提供学术理论的支撑,推动地域文明与音乐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论坛共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校内外专家进行研讨,发言主题涉及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中国传统乐学、音乐批评学、音乐学学科方法论等领域。

 

共话音乐艺术一流学科专业建设

11月17日至18日,由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武汉音乐学院与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川陕鄂音乐学院“优才计划”研究生专业技能展演在武汉音乐学院举办,吸引了全国近30所高校的千余名师生前来观摩。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宋慧文、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端阳、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宝杰、四川音乐学院副校长谭学胜、吉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东航、哈尔滨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东兴、浙江音乐学院副校长汪洋、山东艺术学院副校长刘晓静,中国艺术研究院江东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蔡梦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夏雄军教授和柏斯音乐集团总裁吴天延以及音乐艺术院校研究生处负责人等出席活动。

李端阳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川陕鄂音乐学院“优才计划”研究生专业技能展演活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创新平台,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服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宋慧文发表致辞,对本次展演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川陕鄂音乐学院“优才计划”已逐渐成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交流实践的重要平台,艺术院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积极进取、奋发作为,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并在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下高质量培养艺术专业人才,为实现文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雁宣布第三届川陕鄂音乐学院“优才计划”研究生专业技能展演活动开幕。来自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的主要领导和研究生部(处)负责人为获奖教师及学生颁奖,21位硕士研究生获“优秀展演奖”,103位硕士研究生获“展演奖”,10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颁奖仪式结束后,第三届川陕鄂音乐学院“优才计划”研究生专业技能展演舞蹈展演和音乐专场先后在滨江校区崇文楼黄钟厅和解放路校区编钟音乐厅举行。展演包含钢琴演奏、美声演唱、民族声乐、中国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舞蹈表演、作曲七个专业类别,充分展现了三院校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为提升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搭建了有力平台。

展演期间,音乐艺术院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论坛同步在我校举行。论坛由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共同承办,旨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聚焦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共商高等艺术教育一流学科专业发展大计。论坛邀请了全国艺教指委专家、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音乐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18位领导、专家进行主题发言。音乐艺术院校校领导及研究生部(处)、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和其它高校师生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举行,分别由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雁和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宋慧文主持。党委书记李端阳在致辞中指出,学科是大学的龙头,是大学最重要、最根本的载体,学科专业是发挥音乐艺术院校功能和作用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学因学科才能集聚大师,才能培养高水平学科专业人才。在艺教指委和各兄弟院校大力支持下,武汉、四川、西安三家音乐学院共同搭建这一交流平台,旨在共同探讨在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过程中,音乐艺术院校如何办学育人,更好推动音乐艺术院校学科专业创新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宋慧文作了《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道路,建设一流艺术学科专业》的主旨发言。他表示,建设一流学科专业是我们培养造就一大批文化文艺人才,发挥现代大学功能作用的基础性、关键性支撑。他结合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优化情况,呼吁高校应进一步把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按照艺术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出一大批艺术创作、表演、教学、研究等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规划处处长刘立明,吉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东航,内蒙古艺术学院校长赵海忠,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侯道辉,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宝杰,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雁,四川音乐学院副校长谭学胜,浙江音乐学院副校长汪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江东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首都师范大学蔡梦教授,天津茱莉亚学院学术院长朱蕙心女士,全国艺教指委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田培培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钱仁平教授,天津音乐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处长李小科,哈尔滨音乐学院研工部主任贲利,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高拂晓,沈阳音乐学院学科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王自然等依次围绕音乐艺术院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等内容发言,并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分享在音乐艺术院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七十年琴舞激扬,近百年弦歌不辍。从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之音乐部分组建而成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算起,武汉音乐学院建校迄今七十年整。究其办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设立于1930年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并汇集了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香港中华音乐院、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等当时我国华中、华南地区高等音乐教育之精华力量,办学传承已近百年。

新时代、新征程,武汉音乐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突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突出服务国家和湖北战略需求促进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治校水平”的工作方针,落实“德艺并进、通专融合”人才培养理念,正朝着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音乐学院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