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走进高珊的办公室,很难不被大大小小的照片、明信片和占据了整面墙壁的仿真窗景所吸引。那是一扇通往绿色山林的假窗,却营造了静谧开阔的氛围;而房间真正的两扇窗户前则摆满了一盆盆绿植,与迷你水族箱中的鱼群相映成趣。
明快而自由是这里的第一风格,也是大家对高珊普遍的第一印象。她留着利落的短发,说话语速很快。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显得年轻又有朝气。从教近十年里,高珊在原生动物学领域执着探究,用热情、激情、真情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与“池中小物”结缘
四膜虫是一种 50 微米左右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在高倍显微镜下,它们如针尖一般大,快速地从视野的一方游到另一方,呈现出密密麻麻的样态,仿佛是一堆活动着的“白芝麻”。
这正是高珊与之朝夕相处的一种虫子,因生活在水中被称为“池塘中的小物”。可别小瞧这个“池中小物”,它可是“移动的诺贝尔奖”。科学家们曾先后在四膜虫里发现了核酶和端粒酶,并分别获得 1989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 2009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高珊在表观遗传学上所进行的探索也选择了四膜虫为研究对象。经过多年努力,她和团队在四膜虫活跃转录的大核中发现了一种真核生物新兴的表观遗传标记——N6- 腺嘌呤甲基化(6mA),并成为国际上 6mA 研究的代表性团队之一,正在探索 6mA 是如何被加到基因组上、怎么被去除以及被哪些因子识别从而发挥生物学功能。
谈到科研,高珊可以做一场 1.5 倍速的即兴报告,但这趟旅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从进入大学选定专业起,她先后经历了几次方向的调整,失落过、迷茫过,靠着导师和同行们所给予的正反馈坚持了下来。
2001 年,高珊考入海大。“我觉得自己性格比较外向,能说会道,一开始报考了国际经贸类的专业,后来被调剂到生态学专业。”高珊回忆道。当时,宋微波教授正带领团队开展纤毛虫分类、区系研究,陆续选派了学生开展分子系统学研究。怀着对这个新方向的热爱,高珊成为宋微波教授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攻读分子系统学方向。2009 年,她借助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段存明教授实验室进行联合培养,真正转向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国外开放性的讨论氛围、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对质疑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给高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和文化,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薄弱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再加上研究方向的转变和实验开展的不顺利,种种挑战带来了压力,也让她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否定和意义危机。但宋微波教授的加油鼓劲给了高珊坚持下去的信心,她说道:宋老师不断告诉我厚积薄发,他说,你现在吃了苦,后面总是会有回报。”
博士后期间,高珊再一次转变方向,开始从事表观遗传学研究,又经历了一段“至暗时刻”后,终于取得了重要性的突破,发表文章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2014 年 3 月,高珊正式入职中国海大,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开始了独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读书时的“优秀学生标兵”和“文苑奖学金”获得者,到工作后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高珊始终秉持初心,她说:我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我更喜欢的职业了。”
女科学家的方法论
今年 4 月份,高珊获得了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设立的“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天能生命科学青年女科学家职业发展基金奖”,而她过往的基金项目多局限于动物学领域。能在激烈的评选竞争中获此殊荣,对高珊来说,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肯定。她说:我最终能走上这条道路,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正反馈,而且科研带来的成就感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
高珊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工作狂”,她坦言,成为妈妈后不得不意识到工作时间是有限的。“刚生完孩子的前两年,工作时间不够,陪伴孩子的时候内心比较着急”。承担着养育和事业双重责任和期待,高珊度过了一段焦灼的时期,好在有家人的支持与付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她也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了。周一到周六,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晚上下班回到家以及周末的时间就全部交给孩子。高珊不觉得自己放弃了很多东西,只是“几乎没有什么爱好了”。
这两年,高珊也在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女性科研工作者不要轻易放弃科研道路。她意识到科研界的“金字塔效应”,即女性的高位缺席现象,同时,看到最近几年学校通过人才政策引进的年轻女教师越来越多,女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坚定地选择了科研的道路,她感到由衷的欣慰。但她很清楚,“要在一个领域拥有发言权,表达自己的声音,还是要做出好的科研成果。”为此,长路漫漫,她将一如既往,砥砺前行。
“珊姐”的为师之道
纤毛虫表观遗传学实验室有着干净的工作台和整齐的瓶瓶罐罐,仪器设备上都贴着清晰的标识。而室外走廊上一步一景的摄影作品,让狭窄的空间变得温暖有爱。
“达尔文馆的摄影作品几乎都是宋老师拍的,我办公室的也是”。高珊办公室里有伦敦、德国的风景和建筑照,也有鱼山校区枝叶繁茂的小路的剪影。她在治学、科研态度和教学方法各方面受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始终记得获得尊敬的老师认可的那种干劲,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为师之道,成为给学生加油打气的心理导师。
“修改学生文章时,我对标点符号、字体等格式要求很多,对图片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可能有点吹毛求疵”。高珊眼中的自己“说话比较直”,有些完美主义,但学生眼中的她却是另一副模样。
“我们都管她叫‘珊姐’,她就像同龄人一样,经常跟我们开玩笑。”发育生物学专业的张佳晨说道。“有一次我在北京出差时得了肠胃炎,吃完药就睡觉了,没有接到珊姐的电话,她非常着急,像是我的家人一样,发自内心关心我。”发育生物学专业的南北说。
从学生成为老师,高珊没觉得自己需要调整心态,她只是每一天都在努力工作而已。但她也提到,近两年心态发生了变化,很能为学生的进步成长感到开心。她兴致勃勃地说起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得到了“海外优青”的资助,感受到了“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每周一开组会是高珊和团队的传统,即使是她在休产假时也不例外。她认为,组会不仅是汇报进展、展现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大家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将自己的研究内容风趣、通俗地讲出来,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习得的本领。
当被问到对年轻教师的建议时,高珊多次说到“努力工作”。她相信,科研绝对是一项唯有投入足够的时间才能获得产出的工作,要花时间和学生相处,花时间泡在实验室,“归根结底,还是努力工作”。
为此,她和团队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在四膜虫 6mA 的调控体系中,我们发现了维持性甲基化酶,但对具体的调控机制、下游的作用通路仍然所知甚少,这是我们接下来五年甚至十年需要攻克的难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微观世界,高珊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