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区孩子点一盏心灯

记我校赴贵州“西部计划”志愿者李康华

从青海到湖北,再从湖北到贵州,跨越两千多公里,变化的是风景,不变的是他想要用知识服务基层的信念。

他叫李康华,青海人,2023年毕业于我校教育管理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今年9月,李康华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黎明小学,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爱心为山里的孩子带去一束光,谱写出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李康华与学生们在一起)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毕业之际,身边很多同学不是为返乡就业做准备,就是打算到大城市寻找机会,李康华没有迷茫,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并在选拔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并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有人去践行。”李康华坚定地说,他不是参加“西部计划”的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但他希望在二十多岁有勇气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把自己有限的青春投身到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上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李康华便从湖北出发,来到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的黎明小学。这是一所坐落在大山顶上的乡村学校,从学校步行到山下需要1个多小时的路程,如果运气好正好赶上班车,还需要再坐50多公里的车程才能到县城。

李康华还记得第一次到黎明小学的情景,他用了“荒凉”两个字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条曲折的山路,几户零星的房屋,学校里低矮的教学楼、破损的墙面和开裂的水泥操场……眼前所见,和繁华的大都市相比,各方面差距实在太大了。可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李康华的心里却无比笃定:“这个地方来对了。”

刚到时,除了生活上的不习惯,他对工作也没有什么头绪,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为了能够快速进入状态,他夜以继日地研读当地的教材,上网查找教学资料,撰写教案,努力做好备课工作。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在自己的努力和学校领导、老师们的帮助下,李康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是老师,是朋友,也是“大哥哥”

学校里的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单亲家庭、低保户家庭和留守儿童较多。为了拉近学生和家长的距离,李康华花了大量时间去学习当地方言,努力听懂方言。周末本是休息时间,但他放弃休息,挨家挨户去家访。

“我们住得有些远,李老师能来家访,我们全家都很高兴,感谢他对我家娃娃的关注。”一名受访家长激动地说。像这样的场景,李康华经历了很多次,山区虽然经济落后,但家长们对孩子的期盼并不会比城里家长们少。尤其是在家访时看到班上的学生,有的才上一年级,本应是在父母膝下撒娇年纪,却主动帮着家里干农活、做家务,李康华特别感动,也越发感到身为一名偏远地区教师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就是对每一个家庭负责。”李康华说。通过家访能快速了解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也能发现学生在学校不易发现的优缺点,与家长坐下来互相交换意见,探讨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日常生活中,他常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一起吃烙锅、炸洋芋、喝酸汤……秋收时,他又和孩子们一起来到田间,掰包谷、收稻子、捡板栗。他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几乎把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工作量自然大了不少。“日子很忙碌,但我过得很充实。”李康华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发现孩子们的成绩都有了显著提升,不仅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说普通话也更加流畅了,而他也收获了新身份,成了学生心中的朋友、大哥哥。

寓德于教,润物无声

黎明小学虽然只有128人学生,但要保证6个年级开齐开足课程,每个老师都要变成多面手。李康华带了3个年级的课程,其中包括了数学、英语、科学、体育和音乐,上课、备课压力可想而知。除了给学生上课,李康华还是学校的德育主任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以前除了上课,学校几乎没有开展什么像样的活动,但李康华来了后,一切都变了。

过去,学生见到老师一溜烟就跑远了,现在见到老师老远就开始打招呼了;过去说方言的多,不文明用语多,现在在李康华的带动和要求下,同学们礼貌用语多了,说普通话的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个学期,李康华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中秋节节日与文化教育、“九一八”革命主题教育、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向国旗敬礼”主题教育等活动,并且策划组织召开了黎明小学第一次少先队员代表大会,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学校少先队工作和德育教育工作也卓有成效,多次被共青团纳雍县委、教育局表扬和报道。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心学校会议上,李康华负责的德育工作被表扬,他也成了董地苗族彝族乡教育系统的“名人”,乡上一所学校的校长指名想要借调他去中学工作。

萤火微光,愿为其芒

下班后,李康华并没有完全放松下来,每每想起家访时,有的家庭连电视机都没有,有的孩子甚至没见过汉堡,喝得最多的饮料是“酸汤”,就觉得心塞。并不是这些东西有多好,而是因为资源的匮乏,孩子们的见识和学习机会受制,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们同等生活和教育条件。李康华就觉得,必须得做点什么。


于是,他利用在大学期间学习到的新媒体宣传工作经验,在朋友圈和抖音平台上分享学生的日常。母校的师生和朋友们看到后,纷纷慷慨解囊,为孩子们筹集到不少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头绳、手套、围巾、帽子,也有橡皮、尺子、笔袋,甚至连饭盒也有,大家的爱心汇聚成一条涓涓的溪流,扶慰了李康华焦急的心,更是让孩子都笑开了花。


夜深人静时,他的脑海里不时闪现出一个又一个画面,有自己的求学路、就业经历,有家访时家长们热切的期盼,也有上课时孩子们一双双纯真而求知的眼睛,他不禁思考:支教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当看到孩子们捧着新文具欣喜的笑脸,当看到因老师的一句表扬他们开心到“起飞”的小表情,当看到他们一次次的成长和进步……李康华深感欣慰,内心也随着孩子的欢喜而欢喜,高兴而高兴,他从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我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让山里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让他们学习更多的新鲜知识,让他们能够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快乐、健康成长。”李康华说,自己虽是萤火之微,愿将自己所学汇成一页页课件、一句句话语,为山里的孩子们点一盏心灯,照亮他们的求学路,带领他们看更广阔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