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季小琴老师的精神,让中南大产生更多[大先生]


□本报评论员覃梦萍

春霖滋沃土,矢志育新苗!2月16日,会计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季小琴老师捐资、发起设立“晓情爱心奖学金”,还带动她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加入奉献爱心的行列,让春风和煦的校园更添暖意。捐赠展现了季小琴老师的大爱之心,体现了以季小琴老师为代表的中南大老师们对学生的拳拳爱心,更彰显了建校75年来学校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爱心文化。在学校建校75周年来临之际,季小琴老师用大爱义举谱写、传承了学校深切关爱学生的新曲。

我们要大力弘扬季小琴老师的精神,培育新时代我校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季小琴老师自小家境贫寒,但是从未放弃对学业的追求,寒窗苦读多年之后考上大学,通过自己的勤奋改变了命运。她扎根于三尺讲台,深耕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至今三十七年。她曾经说:“我这一辈子就选择了一条路,坚持一线教学,牢记教书育人,当一批批学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季小琴老师牢记教师的使命,始终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最重要最根本的工作。在课堂之上,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课堂之外,她也会主动把自己科研的体会分享给学生,对于学生请求的竞赛指导,她也是不辞辛劳。她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和热忱奉献给了学生,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更经常关心学生成长,常常对困难学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更加坚定前行的脚步。

我们要大力弘扬季小琴老师的精神,培养更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建校75年来,中南大一代代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塑造道德情操、苦学扎实学识、心怀仁爱之心,为国家培养了将近40万优秀人才,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改革、发展作出了中南大应有的贡献。季小琴老师扎根讲台37年,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心怀感恩教书育人,始终热爱学生,用爱心哺育学生成长,为学校会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贡献青春和才华。季小琴曾说过:“感恩国家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让我有机会用知识改变命运;感恩党的正确领导,让高校教师能通过教书育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感恩学校和会计学院,让我获得更好的平台,有能力帮助更多人;感恩我的父母亲人,让我懂得感恩,做到乐于助人。”现在,她又慷慨解囊,拿出自己10万元积蓄,设立爱心奖学金,充分说明她是一位身体力行践行“四有”好教师的老师,体现新时代我校教师对成为“四有”好教师的不懈追求。

我们要大力弘扬季小琴老师的精神,传承中南大“大先生”的优秀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中南大历史上“大先生”层出不穷。会计学院已故杨时展教授晚年倾家荡产捐资助学,设立奖学金,感人至深,至今在师生校友中广为流传,塑造了一批批学生的灵魂。会计学院易庭源教授的三个儿子不忘父亲遗志,将其遗产悉数捐出,成立易庭源奖学金,让父子两代人的义举爱心在青年学子心中流淌。工商管理学院李贤沛教授捐资助学的义举,带动弟子们纷纷解囊追随。彭星闾教授同样如此。此外,还有不少老师们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长年匿名捐资。他们都是深受师生校友崇敬爱戴的“大先生”。季小琴老师的义举,同样能够深深影响身边人,启迪青年学生的灵魂,是新时代我校涌现出来的“大先生”优秀代表。她的义举,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践行,也是对中南大历代“大先生”精神的传承。同样,她的义举与精神,将为今后中南大盛产“大先生”的土壤注入新的养分。

我们要大力弘扬季小琴老师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中南大人才方阵。“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育人之责,首在教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首先要铸造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我们要以季小琴老师为榜样,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成就”更多大先生,为建设“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