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水里的鱼,自在地游



在大学里,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么?


当前,我国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校蕴藏着大量的科普资源,也有社会责任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湖北大学有5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之中注重科普教育,开展学术推广。

大学之美,美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我们能在社会发展的脉络中找到前行的方向,专注于脚下的行动,享受内心的充盈时,也许,我们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于张国刚
学油画出身,2006年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教书之余喜欢过考古、收集化石、野外探索,因从小喜欢捞鱼而逐渐迷上了画鱼,先后出版《野鱼记》《中国原生鱼水彩绘》《身边的鱼》《水中精灵》等4本与鱼有关的专著。其中,《野鱼记》获评全国优秀科蓄作品,《身边的鱼》获评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他本人也获评武汉市自然教育专家——他便是张国刚,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四本画鱼的书

张国刚出生在大别山区,一个山灵水秀的地方。从小对于水、鱼有着天然的亲近,喜欢跟着父亲去野外捞鱼,也是他童年最为快乐的记忆。大学期间,他攻读油画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教授视觉艺术的教师。教书之余,他喜欢考古、收集化石、野外探索,也喜欢和朋友一起四处捞鱼。


儿时对鱼的亲近让张国刚产生了更深入了解鱼的想法。在文献阅读与搜集中,他发现大部分和鱼有关的书籍缺少图形展示,市面上关于鱼的绘本少之又少。于是,从2007年开始,他相继探寻了湖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四川等7个省份的山山水水,下河捉鱼,采集化石标本,将观察到的鱼用画笔呈现出来。2015年,他将涵盖60余种原生鱼类的170多张水彩画作品集结成册,出版了关于中国淡水鱼生存故事和生存现状的科普读物《野鱼记》《野鱼记》先后获得2016年首届“大鹏自然好书奖”提名、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2017年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其后,张国刚又先后出版《中国原生鱼水彩绘》《身边的鱼》《水中精灵》等讲述本土原生淡水鱼的科普书籍,《身边的鱼》获评2021年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张国刚本人也获评2020-2021年武汉市自然教育专家。

画心中热爱,画社会关注

提起鱼,我们多数人都会想到鲫鱼、鲤鱼、武昌鱼……但是,在张国刚的书籍里,鱼的名字却是麦穗儿、鳑鲏(pánq pi)、虾虎、青鳉(jiang)、鱊(yu)、鮈(ju)、鰁(quan),?(yang)等。张国刚说这些都是中国原生淡水鱼的学名,他们都生活在野外,是自由自在的精灵。



色彩清晰的脊骨、丝丝分明的鳞片、细小入微的斑点……从《野鱼记》到《水中精灵》,张国刚对淡水鱼的绘画,从最初的水彩特征,越来越注重对鱼本身形态、颜色等生物特征的高度还原。他绘画的鱼大部分来自野外捕捞,通过观察饲养,资料查询等,绘就了近百种中国境内淡水鱼。在这些绘画作品中,眼睛,鼻孔、嘴、胸鳍、鳞片、鳍等鱼的形态特征越来越清晰,不同属性鱼之间的嘴型差异、体型差异、鱼鳍差异、斑纹差异、雌雄差异等越来越细致,鱼的习性、生活环境等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稻禾在微风中摇曳着,午后的阳光把众多木杆的影子投射在都稻田里,光斑窜动着试图划破这片宁静.…带个小舀子或直接用手,轻易把它们捧起来,大人小孩都这么叫。‘亮光镜儿’。 在《中国原生鱼水彩绘和《身边的鱼》里,张国刚都提到了一种稻田鱼,这条鱼来自他的童年,学名“青鳉”。了,儿时是他的玩伴,现在是他笔下的精灵,他介绍说青鳉是非常小的淡水鱼,成鱼体长不超过2厘米,他也画过无数版本的青鳉。工作室里长期养着这种小鱼,他把这种鱼当成了自己情感寄托的一部分,在经过长期观察、求证与研究后,他对青鳉的习性、分布等研究的得来越深入,对其形态色彩的描绘也越来越清晰。如果说青鳉是张国刚笔下最小的淡水鱼,那么胭脂鱼就是他笔下大型淡水鱼的代表,这是一种身体颜色非常艳丽的鱼,成年后最长可达一米有余,体色粉红犹如涂抹的胭脂,所以名字就叫胭脂鱼,张国刚说胭脂鱼是长江里的旗舰鱼种,在上世纪80年代差点灭绝。近年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胭脂鱼越来越多。“它就像生态风向标一样,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栖息地的水生系统是否稳固。”



在《水中精灵》一书中张国刚写道,据统计,我国本土淡水鱼种类有1300多种,并且每年都会发现新的鱼种。张国刚以绘画野生的淡水鱼为主,10余年来不过近百种,他说这些作品绘出的心中热爱,也飞出象牙塔,绘出了社会关注。

高校老师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院校蕴藏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最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强高等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和科普实践,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学生开展科普社会实践,当前我校共有包括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在内的5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参与各级各类科普宣讲活动,组织国家级、省市级科普奖励赛事等。



“能获得与科普有关的奖项,大都是意外之喜。”张国刚说,从2007年至今他一直循着一颗热爱之心,坚持捞鱼、研究鱼、画鱼,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对鱼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对水与环境的关注,也逐渐体会到作为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



在豆瓣网站上,张国刚的第1本书《野鱼记》评分高达8.8。网友们在评论中写道,“非常动人的一本关于中国原生鱼类的科普,我们多数人小时候都以捕鱼为乐,家常便餐中也不乏河鱼河虾,可我们都饲之食之却不识之”“认真生活,从观察了解身边的生命开始。”《身边的鱼》出版初期就入选当当新书榜,而张国刚也举办过多次以鱼为主题的展览,长期做客省内外各类讲座,介绍艺术之余与生活之鱼。



高校教师在社会层面是一个很受期待的群体,国家,社会与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平台资源,我们也有一定的自由时间去钻研自己的所爱。张国刚说社会有期待,教师也应该有责任,尤其是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更应该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特长,资源平台等与社会结合在一起,贡献社会,回馈社会。



多年来在教学之余,张国刚不断积累作品,在书籍的计划与出版过程中融入更多科学普及的思路,首先是要在鱼的形态把握上,力求更加精准,一切为社会大众呈现更精准的淡水鱼类。然后是通过科普绘本的创作,吸引更多人关注水域与环境,共同守护青山绿水,在张国刚的工作室里摆着大大小小的鱼缸,显微镜,相机等,这些都是辅助工具,当前他正在策划出版第5本科普类绘本,也正与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对接,更多的参与科普基地宣讲活动等,探索艺术与科学更有趣的结合。

记者 龚群 吴珊 王惠中  崔明宇 记者团 李垠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