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今天的“慢”成为明天的“难”

简短说明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前期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全校400余名2024届毕业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篇评论,核心论点如题。


当“毕业即工作”的节奏被放缓,慢就业,正在成为 00 后的就业新趋势。

今年 5 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3 届毕业生“慢就业”比例从去年的 15.9% 上升到 18.9%。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慢就业”问题日益引人关注。所谓“慢就业”,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的“暂时性不就业”状态,具体表现为 :部分毕业生选择游学、考研考公或者创业等方式来延缓就业。

逆“社会时钟”,建立自我探索和调整的缓冲区,给自己提供更多的人生可能性,也许是一个最佳选择。这个最佳选择,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稳定的自我节奏基础上。

但“时钟”究竟要拨慢多久?也许迷茫的人自己也不确定答案。听起来更能灵活掌控自由人生的“慢就业”,其实背后也蕴含了种种的紧张与风险。

被动型“慢就业”的毕业生,有的是对自身的职业潜能与职业兴趣认知不足、定位模糊。在这一维度上,他们的“慢”,时常被质疑为“脱不下的孔乙己长衫”,摆在面前的职业发展机会,与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不匹配,与其现在的“高不成低不就”,不如“从长计议”。

有的是对“卷又卷不过,躺又躺不平”的职场生存环境的畏惧,不是怕吃苦,只是怕试错的成本太高,怕的是职业付出和收获的失衡。

当然,还有部分毕业生,他们更愿意当一颗“自由的螺丝钉”,栖身于自由职业的“江湖”,选择工作形式更灵活自由的短视频运营、电商主播等这些新兴职业。对他们而言,相对于“毕业即工作”解决生存问题的现实需求,价值感和意义感才是他们的内在诉求。

在对某校大四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调查数据中,慢就业愿意等待的时常 在 6 个 月 之 内 的 占 比 达 到 60.93%。“父母希望我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踏入社会,不用急于就业,多了解和学习,总归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19 级毕业生小娟表示。部分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再度蜷缩到家的“保护壳”里。

可停摆的时间,是比金钱更高昂的成本,什么是自己热爱的工作?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这缓冲期里,很可能会始终没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一味坚持慢就业,最终会错失就业良机,再度陷入被动就业,导致“慢就业”到“难就业”的“死循环”。

就业不是一步到位的。与其在停摆的时间里寻找意义,不如主动在求职中寻求机会、在试错中寻找方向,在市场里寻求“最优解”。走出去,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外部环境,主动求变,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以此适时地调整求职预期,或有针对性地做足求职准备,缩短职业发展机会与职业发展目标之间的距离,在实际地历练中才能更好地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别让今天的“慢”成为明天的“难”,要“谋定而后动”,更要掌控好自己的节奏,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