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钉子”钉准钉实钉牢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从第一批转入第二批。各地各单位都表示,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发扬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有力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
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然而,在第一批主题教育中,我们看到,有的党员干部急功近利,乱钉钉子;有的敷衍了事,钉得不实;有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钉得不牢。笔者认为,发扬钉钉子精神,要把“钉子”钉准钉实钉牢。
把钉子钉准,要找真问题。找准真问题是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真心、细心和耐心,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查到症结上、找到关键处,既不能做表面文章,也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逃避推诿。否则,定位不对,方向偏了,钉子就可能钉错、钉歪,造成“一子错而全盘输”。只有真心实意地从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出发,让钉子有准确的落点,才能干在实处,赢得群众的真认同。
把钉子钉实,要有真本事。问题找准了,还要真解决。党中央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主题教育,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再三强调“实”。解决问题要有真本事,一是用的钉子要对,即科学决策,对症抓药;二是钉的角度要对,即科学施策,精准用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拦路虎”,要有不畏前进道路上任何艰难险阻的毅力,以敢干、实干、会干的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求实效,做到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把钉子钉牢,要下真功夫。解决了的问题,不久后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其原因可能是,上次解决不到位,或者解决不彻底。钉钉子不能只管一时,看似钉上了,人一走就松了,甚至掉了;也不能只管一处,把一个问题解决了,其它地方还存在同样的问题。要建立联动机制,从“发现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还要建立长效机制,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只有下真功夫,把钉子钉牢,才能管长久、管长远。
钉子钉得准不准、实不实、牢不牢,关乎党员干部的形象,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钉子钉得不准、不实、不牢,就可能造成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歪了、虚了、没了;如果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还可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钉钉子,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开展,党员干部务必把“钉准、钉实、钉牢”作为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发扬“钉钉子精神”,把主题教育落实到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上,这样才能把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